第一章 省产业园发展环境与现状
一、当前内外部发展环境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对传统制造业的“双向挤压”,为省产业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先导,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空间利用和海洋开发技术等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对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产生前所未有的推动。新一轮产业转移对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进一步加快,产业空间布局面临新的调整。
从国内看,国家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为粤东西北地区特别是省产业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消费升级加快,市场空间广阔,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资金供给充裕,人力资本丰富,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现,综合优势依然显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
从省内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效初显,为省产业园发展带来重要窗口期。一方面广东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为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201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以来,大力推进粤东西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省产业园扩能增效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建设,已经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和“园区县域全覆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硬件设施更加完善,软环境逐步优化,产业承接能力和投资吸引力明显增强。
面对复杂局面,省产业园发展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提质,化危为机,推动经济平稳增长,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提供重要支撑,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竞争力更强的园区发展新路。
二、省产业园发展特点
(一)全省园区布局基本完成。
粤东西北12个地市及惠州、江门、肇庆市共有83个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的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产业转移集聚区域,包括地市主导建设的示范园15个、县域产业园38个、依托园区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的区域30个(以下统称省产业园)。粤东西北12个地市45个县市中41个已规划建设省产业园,占县域总数91%。如包括肇庆、惠州、江门市共有县市57个,其中53个已规划建设省产业园,占县域总数的93%。
(二)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2015年底,省产业园共引进工业企业约4900家,其中投产企业3200家,计划总投资额超万亿元。2015年,超百亿元规模园区共25个,其中超500亿元规模2个、50-100亿元规模的园区有14个;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77亿元,全口径税收299亿元。“十二五”期间,省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是全省平均增速的3倍;全口径税收年均增长2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9个百分点;园区累计吸纳就业超过93万人,其中70%以上为本地劳动力。
(三)区域发展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2010-2015年,省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粤东西北地区比重从12.9%提高到25.8%,提高了12.9个百分点。分片区来看,粤北山区五市省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占比达到36%,东翼四市平均占比达到15%,西翼三市平均占比达到31%。省产业园年均拉动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2.7个百分点,在省产业园的带动下,粤东西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14.0%,高于同期全省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
(四)软硬环境稳步提升。
截至2015年底,省产业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1300亿元,平均投资强度为2.2亿元/平方公里。已建成营运59座污水处理厂,在建或试运行28座,园区及周边城镇的教育、医疗、居住等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园区服务配套体系日趋成熟,全部成立了协调联席会、园区管理机构和投资开发公司三级管理体制,全面推广“一站式”、“一门式”、“代办制”等服务模式,15个示范园区中有11个园区被当地政府赋予相关部门的“二号章”或“三号章”。园区普遍建立了培训就业、企业孵化、物流运输等公共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涵盖物流、研发、商贸、人才培养等领域。
三、省产业园发展阶段
根据对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存量、经济总量、发展速度、投资强度等指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将省产业园划分为起步发展阶段、提速增效阶段和优化升级阶段等三个阶段。
(一)起步发展阶段。
起步发展阶段是指园区从规划到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的阶段。这是整个园区建设的起步阶段和基础阶段,决定着园区基本框架和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河源江东新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及产业转移集聚区域在内的23个园区处于该阶段。
(二)提速增效阶段。
提速增效阶段是园区从第一批企业进驻到被企业填满的阶段,是园区建设的主体阶段。这一阶段企业大量进驻、园区发展逐步成型、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包括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在内的35个省产业园及产业转移集聚区域处于该阶段。
(三)优化升级阶段。
优化升级阶段是指园区布满企业后进一步滚动发展、持续发展,由产业集聚到集群的阶段,是园区真正走向成型和成熟的过程。这一阶段园区经济指标增长趋于稳定,政府激励政策的效益逐步递减、成本逐步提高,其作用趋于弱化;而园区已经基本布满企业,产业自身的聚合效应更加明显,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包括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内的25个园区处于该阶段。
四、存在问题
省产业园中虽然已经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和专业园区,但多数园区发展水平依然不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集聚水平总体有待提高。
部分园区在规划园区产业类型时未能有效结合本地资源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战略不清晰,专业化优势不明显。产业集聚度不够,园区有项目无产业的问题比较普遍,能够依托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的园区较少,部分园区落地企业相互关联度非常低甚至没有关联性,企业信息交流、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和零配件交易等都不能形成互补优势。
(二)园区发展水平出现分化。
园区发展水平发生了明显分化, 经过10年的发展,由于开发时间、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开发能力、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一批优秀园区快速崛起,部分园区发展情况不理想,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
(三)园区软硬件配套有待优化。
多数园区位于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交通运输等基础条件有待改善;基础设施单位面积投入强度低于珠三角地区园区,个别园区只能完成最基础的“三通一平”;生活配套环境不够完善,离产城融合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多数园区管理机构的权限职能不足影响服务效率,专业化管理团队素质有待提高。
(四)环境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有待提升。
个别园区的片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还需要继续完善。部分较大型项目上马对当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能耗等约束性指标形成较大压力,需进一步加大监管和指导力度。部分园区土地开发空间不足,建设用地分散难以连片开发。个别园区空置土地和厂房的情况有所抬头。
第二章 省产业园发展总体思路与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核心任务,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为目标,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带动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全省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广东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省产业园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总量、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业态创新等,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结合国家和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加强对省产业园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的指引,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引导工业入园、集聚发展和错位发展,避免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促进全省产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推动园城互促发展。
节约集约,绿色发展。省产业园发展要建立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之上。切实珍惜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设节约高效园区。坚持环保先行,最大限度地降低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设绿色低碳园区,实现绿色发展。
区域帮扶,共享发展。遵循产业梯度转移规律,统筹兼顾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需要,突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的引导服务功能,加强区域产业对接和对口帮扶工作,推动珠三角地区优势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梯度转移和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加快产业链条跨区域集聚延伸,提升配套协作能力,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共享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园区产业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大型产业园区,成为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2018年,省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800亿元,粤东西北地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本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左右。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园区达到28个。
——2020年,省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4400亿元,粤东西北地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本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0%左右。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园区达到30个,其中超500的园区5个。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市结对共建产业园产值力争超300亿元。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形成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二)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有序转移,带动粤东西北地区产业集聚延伸。
——2018年,以省产业园为主要载体,累计吸纳珠三角地区1600个项目转移落户粤东西北地区,其中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项目)200个以上、省属国有企业新投资的工业项目不少于60个。重点推动吸纳一批龙头企业落户粤东西北地区园区,以点带面,带动当地产业集聚发展。
——2020年,省产业园吸纳珠三角地区项目转移落户,助力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实现同一水平发展。以园区为核心,围绕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和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两大产业带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区域。
(三)省产业园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创建和完善园区创新服务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成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
——2018年,省产业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800家。高新技术产值和工业企业专利授权量实现较快增长,企业创新中心、产学研机构不断发展,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加快建设。
——2020年,省产业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力争达1000家。企业产品产值、工业企业专利授权量实现进一步增长,企业创新中心、产学研机构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全覆盖。园区成为粤东西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载体。
(四)省产业园走出一条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促进的道路,吸引劳动力向园区集聚,成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重要平台。
——2018年,省产业园吸纳就业达到120万人,成为周边城镇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全面形成园区与周边城镇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格局,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0年,省产业园吸纳就业超过150万人,成为当地优质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取得实质性发展,城市发展空间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第三章 省产业园空间和产业布局
省产业园空间布局重点要发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引领作用,围绕省内相对密集的五条交通轴线,按照点(主要城市与园区)、线(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轴线)、面(块状经济)的格局来展开,填补珠三角经济圈与海峡西岸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东盟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之间的产业空隙。
一是沿深汕高速公路、厦深高铁和东部岸线等向福建方向延伸的沿海东轴,接入福建的海峡西岸经济圈。这一轴线把珠三角、海峡西岸两个重要的经济圈连接起来。布局在该轴线的园区主要有汕头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等。
二是沿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三茂铁路及西部岸线等所形成的沿海西轴,这一轴线继续向西接入环北部湾经济圈,从陆路融入东盟经济区。布局在该轴线的园区主要有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珠海(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等。
三是由京珠高速、乐广高速、清连高速和京广铁路、武广高铁及北江航道等所形成的北轴,接入长株潭经济区。布局在该轴线的园区主要有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等。
四是沿广梅高速、大广高速、广梅汕铁路及东江航道等形成的东北轴,把客家主要聚居地与珠三角经济区连接起来,并使珠三角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逐步融合。布局在该轴线的园区主要有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等。
五是沿广梧高速、二广高速、贵广高铁、南广高铁和西江航道等所形成的西北轴,对加强广东与广西、云南、贵州的运输往来,促进“泛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具有重要作用。布局在该轴线的园区主要有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等。
二、省产业园产业布局
(一)各区域省产业园产业发展格局。
省产业园的产业布局遵循省内产业梯度转移的一般规律,近珠辐射圈即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以内范围,由于与珠三角距离相近、资源相似、产业互补性强,主要承接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产业定位受珠三角地区影响较大;远珠拓展圈即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以外范围,由于距离珠三角地区较远,受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较小,产业定位主要取决于所在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近珠辐射圈,主要包括惠州、江门、肇庆、清远、韶关、河源、梅州东部、汕尾西部、云浮东部、阳江东部地区。该圈层是珠三角地区的“储备地”,产业分工定位为承接珠三角核心区的技术及知识含量较高的产业转移。其中,河源、梅州、汕尾及惠州东北部等地的产业园靠近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带,应积极承接深圳、东莞、惠州等地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以西可通讯、中兴通讯、信利等龙头企业大项目为牵引,带动下游产业集聚;韶关、清远、肇庆、江门、云浮、阳江等市的产业园靠近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应积极承接珠三角核心区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转移,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远珠拓展圈,主要包括云浮西部、茂名、湛江、梅州西部、潮州、汕头、汕尾东部、揭阳等地。产业分工是以自身优势产业、特色资源、临港交通等为主要依托,兼顾承接成本较为敏感、对产业配套要求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和能源产业,以及以延伸市场为目的企业。其中,湛江、茂名产业园应依托临港优势,引进石化龙头企业,发展下游产业链,阳江、湛江产业园引进钢铁龙头企业,集聚金属冶炼和压延企业,并带动周边园区引进金属制品、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下游产业,形成两大产业互动发展、集聚发展;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的产业园应以华能、大唐、中电投、华润等龙头企业的大项目为依托发展能源产业,同时加快发展纺织、服装、医药、陶瓷、珠宝等粤东地区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承接品牌企业转移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凸显产业集聚优势。
近珠辐射圈内省产业园通过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协作,远珠拓展圈内省产业园主要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扩大产业规模,逐步形成粤东西北地区新的4大产业集群:一是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延伸拓展产业集群。河源、梅州、汕尾及惠州东北部园区积极承接深圳、东莞、惠州等地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以西可通讯、中兴通讯、信利半导体等大项目为龙头,带动下游产业集聚。二是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配套集群。韶关、清远、肇庆、江门、云浮、阳江等市园区积极承接珠三角核心区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转移,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三是粤西临港重化产业集群。湛江、茂名市园区依托临港优势,引进石化龙头企业,发展下游产业链;阳江、湛江园区引进钢铁龙头企业,集聚金属冶炼和压延企业,并带动周边园区引进金属制品、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下游产业,形成两大产业互动发展、集聚发展。四是粤东能源、轻工产业集群。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园区已分别引进华能、大唐、中电投、华润等电厂项目,同时加快发展纺织、服装、医药、陶瓷、珠宝等粤东地区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承接品牌企业转移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凸显产业集聚优势。
(二)各地市省产业园产业发展定位。
示范园由地级以上市主导建设,是促进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合作的主要载体和辐射带动区域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珠三角地区产业群、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产业园是推动县域工业振兴发展的主要平台,充分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大力推动本地产业向园区集聚,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珠三角地区和国内外项目集聚入园,着力打造区域工业化的主要载体。
1.汕头市
汕头市省产业园要发挥港口资源和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装备制造、海洋产业。进一步优化全市园区布局,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要素资源集聚发展,促进产业链延伸配套发展,实现产业功能和空间布局协同,提升园区经济带动能力,构筑以省产业园为龙头,县(市、区)工业园为骨干的园区经济新格局。
汕头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2184公顷,分保税、濠江、海门、潮南4个片区,应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高端电子信息、中高档纺织服装、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要发挥特区、侨乡、对台、海洋等优势,依托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中以科技创新合作区、临港经济区“三大平台”,打造承接珠三角、台湾及国内外其他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成为汕头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其他产业园:汕头海湾新区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工艺玩具、毛织服装产业。
2.韶关市
韶关市省产业园要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做大金属制品、通用机械制造、机电产品、电子和专用设备制造,延伸产业价值链,加快推进建设“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建设成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配套区,带动韶关市成为珠三角连接内陆腹地桥头堡。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约5388.9公顷,分韶关工业园区、浈江片区、武江片区、曲江片区4个片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兼顾发展玩具、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走出一条具有韶关特色的装备制造业专业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之路,全面融入珠三角特别是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分工体系,建成广东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其他产业园: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办公文具、电子机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乐昌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新材料产业;南雄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电子材料、绿色食品产业;翁源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电源电子、食品产业;新丰县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新型建材、稀土高新材料、生命健康产业;仁化县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储能产业。
3.河源市
河源市省产业园应积极主动融入“深莞惠”经济圈。加快深河产业城和各县区共建园区建设,完善合作共建机制和配套设施,提升园区效益和经济带动能力。加快发展以通讯、家电为龙头的电子电器业,以模具制造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积极谋划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全面建设珠江东岸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和环珠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地。
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约5000公顷,重点发展以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等为主导的通信设备制造产业、以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他材料为主的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和以模具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兼顾发展食品饮料产业。园区要抢抓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深圳实施“东进战略”等机遇,充分利用深圳市高端产业高度聚集的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引进一批好项目、大项目;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突破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提高园区接纳能力;推动园区扩能增效,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力争在“十三五”末实现百亿产业集群,打造千亿园区的目标。
其他产业园: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钟表制造和电子通讯特色产业;深圳大鹏(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特色产业;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电器(空气能)、现代建筑特色产业;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新电子特色产业;深圳龙华(紫金)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电器、机械制造产业;河源江东新区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光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连平县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新材料产业。
4.梅州市
梅州市省产业园应大力发展汽车配件、数控机床、机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将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成为全省重要制造业基地。
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约1290公顷,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稀土深加工及产品应用三大产业,以及新能源、新电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以梅州市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为基础,以省市共建汽车零部件产业梅州基地为纽带,以与广州市合作共建为重要契机,通过承接珠三角尤其是广州市产业转移,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全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广东山区重要的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平台。
其他产业园: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机械制造、食品药品、电子玩具特色产业;广州南沙(平远)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稀土新材料、机械制造、家具制造产业;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五金机电、医药制造、食品饮料及可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广州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电声、绿色饲料、生物医药产业;梅州蕉华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电子电气制造、新型建材产业;梅州市梅县区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健康养生产业;梅州市蕉岭县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健康养生、食品医药、竹制品加工、新型建材产业;梅州市大埔县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陶瓷(含特种陶瓷)产业。
5.惠州市
惠州市省产业园应做强做优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两大核心支柱产业,推动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加强统筹协调,产业园产业选择和产业布局应从全市的高度充分考虑园区的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约733公顷,分为金山和平陵两个片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产业,兼顾发展生物制药和新型建材产业。产业园要充分依托惠州市及龙门县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进一步强化园区规划与建设,积极推进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通过积极承接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穗深汽车整车制造基地及其珠三角产业链的转移,加快形成新型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两大产业集聚区,建成为惠州市新的增长极和现代新兴工业城。
其他产业园: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信息、先进机械装备、生物科技制造、鞋业特色产业;博罗县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智能装备制造、健康产业和新材料产业。
6.汕尾市
汕尾市省产业园应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力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产业,同时以名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力争食品制造、纺织服装行业,以及金银珠宝首饰、礼品等产品在品牌提升上有新突破。坚持港区联动发展战略,围绕海港、高铁港、公路港等枢纽,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与产业基地。
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约1308公顷,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兼顾发展食品医药产业。园区要紧抓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快建设的重要契机,充分利用深圳的资源优势,全力服务项目落地,重点围绕云计算、LED等电子信息产业细分行业促进产业发展,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比亚迪汽车公司为龙头,突出发展机械设备、新能源电池等配套产业,打造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集群,逐步将园区建成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先导区、深圳产业拓展支撑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协作区、粤东振兴发展先行区和现代产业新城。
其他产业园:海丰县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珠宝首饰、精密装备及电子信息产业;陆丰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珠宝加工、电气机械、纺织服装产业;陆河县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建筑装饰、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汕尾新区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信息、海产品和食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
7.江门市
江门市省产业园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大力推进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教育装备、智能装备等装备制造业强势崛起;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纺织、造纸、建材、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绿色光源、大健康、通用航空及卫星应用、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约3339.14公顷,分为开平、恩平和台山3个片区及蓬江区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清洁能源装备、高端电子、健康食品、生命科学等产业,加快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五金卫浴、电声器材、食品、制鞋、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打造成为珠西地区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和珠三角产业配套基地。
其他产业园:江门鹤山市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
8.阳江市
阳江市省产业园要抓住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的机遇,发挥珠海(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优势,推进园区产业项目建设,促进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能源、不锈钢、先进装备制造等临港工业,优化提升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环保、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打造广东沿海临港工业重要基地。
珠海(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约2180公顷,分为福冈、港口和银岭等3个片区,重点发展金属材料及制品、食品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兼顾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纸业产业,配套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以广青公司为龙头,加快上马热轧、冷轧、铬合金原材料项目,打造从原矿冶炼到高端金属制品的完整产业链,努力成为全国最大的不锈钢产业基地之一。依托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以风电装备、基础件、原材料、海洋工程装备等为重点,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巩固发展食品医药产业,打造食品医药产业基地。发展清洁能源、分布式能源、建筑新材料等产业,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基地。以维达纸业为龙头,打造高端纸业基地。
其他产业园: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新型建材、海洋装备产业;珠海(阳江万象)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五金机械特色产业、汽车零配件产业;阳春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钢铁、原材料、基础件和医药产业。
9.湛江市
湛江市省产业园应发展壮大临海型工业和资源型工业,重点发展石化、钢铁、近海油气勘探开采、木浆造纸、农海产品加工、电力、纺织服装、电器机械等支柱产业,形成钢铁、石化、浆纸、农海产品加工、小家电、家具和新兴产业(生物医药、装备、大数据等)七大产业集群。依托深水大港和区位优势,以湛江东海岛为核心,带动湛江湾、雷州湾沿岸地区园区,加快发展钢铁石化产业,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化产业基地。
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约3819公顷,由开发区建成区和东海岛片区构成,是湛江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第一增长极,应着重依托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建设,大力建设临港钢铁产业带,打造现代化的临港钢铁基地;依托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重点发展石化行业高附加值产品和延长石油化工产业链条的接续产业,打造石化产业集群。同时,充分发挥优势和整合各类资源,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其他产业园: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家电制造特色产业;吴川华昱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轻工电子特色产业;徐闻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农海产品加工、电子电器、装备制造产业;霞山临港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临港现代物流业;海东新区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产业;雷州市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能源、金属加工、农海产品加工产业;奋勇高新区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食品医药、高端设备制造、电子电器产业;遂溪县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产业。
10.茂名市
茂名市省产业园应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农产品深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主导产业,发展以石化、电力为主的临港工业,努力构建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基地。坚持以做大产业规模为导向,依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培育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推动项目集中入园、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集聚优势。推动各区(市)园区成为县域工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平台。
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面积约3188公顷,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及其下游产业,构建“以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特色产业为核心,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着重发展环氧乙烷深加工产业集群,开辟乙烯、丙烯和芳烃产业链,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中德(茂名)精细化工园,大力吸引国内外先进化工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将园区建设成为粤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聚区。
其他产业园:广州白云江高(电白)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食品加工、香精香料、珠宝加工、医疗制药、家居建材产业;信宜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毛纺织特色产业;高州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皮革制品、纺织制衣产业;化州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生物制药产业。
11.肇庆市
肇庆市省产业园应依托现有的电子、机械和汽车零部件制造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通用机械制造和电子元器件项目。统筹推进东南板块和山区板块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形成以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为引领、衔接各类园区产业发展,整体优化全市工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全市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展,打造成为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节点、大西南地区优质企业进军珠三角战略高地、国家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区。
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约2082公顷,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两大支柱产业。园区应重点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谋划制定更高标准的发展目标,推动从承接产业转移向高端引进和培育全面转变,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以省市共建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为带动,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工业主导产业,壮大产业集群,到“十三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
其他产业园:德庆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林产(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产业;怀集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和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广宁县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再生资源、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四会市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高要区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汽车零配件、金属加工产业;封开县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林木家具、电子信息产业。
12.清远市
清远市省产业园应重点发展以汽车及零部件、电梯、制冷设备制造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金属材料、高分材料、新型建材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现代中医药、绿色保健品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及以电子元器件、智能家电制造为主电子电器产业。深入实施广清一体化和南部地区加快融入珠三角的发展战略,吸引珠三角先进装备制造业生产环节落户,打造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配套区,构建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沿阵地。
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约1858公顷,重点发展以高性能金属材料为主导的新材料行业,以汽车要件及其关键零部件为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科技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兼顾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制药、智能家居等产业。打造先进装备制造配套产业群,依托爱机、富强、全盛、富诚等汽配龙头企业,着力发展以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推动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装备产业发展,开拓新一代通信、物联网设备等新型制造业。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金发科技、先导稀材、豪美铝业等龙头企业做大新材料产业,发展稀散金属材料和光电子材料、高性能铝型材等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全省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其他产业园:广州花都(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先进装备制造、环保表面处理产业;广州白云(英德)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机械装备及轻工、电子电器产业;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特色产业;连州市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多功能复合材料(环保凝胶材料)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佛冈县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和通用装备制造产业。
13.潮州市
潮州市省产业园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临海、临港的发展优势,大力发展能源、装备制造、生物环保等产业。着力提升陶瓷、服装、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竞争力。充分利用“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中国瓷都”等名牌优势,以枫溪、古巷、三饶、新丰的陶瓷,庵埠的食品,彩塘的不锈钢制品,江东的服装机绣等专业乡镇为基础,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培育产业名牌。
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约2457公顷,分为南山、凤泉湖、临港3个片区,重点发展能源、新型电子材料产业,兼顾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制药产业。大力发展能源产业,大力开发沿海风电等清洁能源,构建以大唐电厂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三环电子等上市企业为龙头,依托潮州高新区大力引进高端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发挥本地陶瓷等产业优势,强化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与现代工业产品有机结合,形成区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其他产业园:饶平县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食品、玩具、电子信息产业;潮安区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食品医药、印刷包装产业;潮州新区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陶瓷、新材料产业。
14.揭阳市
揭阳市省产业园应充分利用沿海沿江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依托中委合资广东石化项目,集约发展石化产业,努力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大力引进重大装备项目,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模具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推动产业适度重型化。做大做优纺织服装、医药制造、翡翠玉器、五金塑料、食品饮料等传统特色产业,努力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特色产业基地。
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约439公顷,重点发展机械装备、食品产业,兼顾发展金属制品和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应加快建设海峡(揭阳)食品绿色产业合作区,重点引进高端绿色食品企业,建设成为潮汕地区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发展平台,打造成为海峡两岸食品产业携手合作的家园,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全力打造高端机械装备制造集聚区,重点引进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努力打造成为高端机械装备制造集聚区。
其他产业园:揭阳金属生态城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金属制品产业;揭东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金属制品加工和装备制造产业;普宁市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惠来县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能源、港口物流、装备制造产业;揭西县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特种电线电缆、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产业。
15.云浮市
云浮市省产业园应加快发展云计算及信息服务产业。以华为公司云浮基地、中国国际(新兴)信息产业基地为龙头,打造华南领先、全国有名的云计算产业集聚地;依托与佛山共建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区域合作示范基地;以大华农、远大医药等企业为龙头,打造广东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同时,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硫化工、林产化工和新材料产业。
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约1211公顷,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和石材产业,兼顾发展有色金属材料、食品药品、电子信息等产业。重点围绕装备制造业及配套产业积极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引进符合产业定位和环保要求的优质项目进驻园区发展,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群。探索推进氢能汽车项目,努力占据产业发展制高点。发展壮大石材传统优势产业,引进品牌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其他产业园: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成)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发展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电子轻工、生物制药产业;罗定市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五金机械、日用品、医药、航空产业;云安区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环保新型建材、精细化工产业;郁南县产业转移集聚区域重点发展电气、机械制造、新型环保材料、食品饮料产业。
第四章 省产业园发展主要任务
大力推动珠三角地区企业到粤东西北地区开展产业共建。省对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予以支持,依托行业商协会引导相关行业组团式、集群式转移。珠三角核心区重点推动大型骨干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大型骨干企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增资扩产及转型升级项目、珠三角主导产业的配套企业、拥有较稳定国际市场份额的加工贸易企业和省属国有企业拟投资建设的工业项目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粤东西北产业承接地结合各区域产业带、产业群培育情况,积极推动珠三角地区优质项目落户园区。
结对帮扶的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级以上市以共建省产业园为平台,进一步完善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之间产业转移对接协调机制,大力开展产业共建。地市层面要共建产业园,明确合作双方共建责任,明确产业共建区域、资金投入、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推动工业项目落地。
二、加大园区内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快完善外部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优化市域货运物流系统,加快建设高速公路与沿线园区的连接线,以及园区与中心城区(城镇)和干线公路的连接道路,促进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与园区有效衔接。推进临海、临江省产业园的港航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完善内部配套基础设施。集中资源、统筹规划,加快完善省产业园及其所依托城镇的环保、供水、供电、消防、通信、商贸、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娱乐等基础设施,保障企业生产建设需求,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支持和鼓励三大电信运营商优先安排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及通信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园区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建设。支持园区的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保障园区和企业用电。配套建设园区消防设施,完善园区应急处理系统。大力引导开发性金融资金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增强行政服务能力
继续完善园区管理机构和相关制度。支持产业园区所在地健全园区管理机构,理顺相应管理关系,赋予园区相关管理权限,提高涉企事项的服务效率。支持园区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新型管理模式,及早消除园区发展的体制性隐患,探索园区经济管理与地方政府社会建设无缝对接的管理体制。建立园区项目多部门联网审批的“绿色通道网”,大力推广“一门式、一网式”等政府服务模式,提高涉企事项审批服务效率,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推行产业园区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度,鼓励依法在园区启用“二号章”、“三号章”,赋予园区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批权限。推动园区建设完善质量检测、产品计量测试、企业孵化、科技创新、物流运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中心。
四、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
支持园区开展产业招商,面向珠三角地区、全国其他地区和发达国家找准目标、主动对接,引进带动作用强的好项目、大项目,大力支持和鼓励园区引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省内外大型骨干企业、上市公司等优秀企业项目。培育或引进一批年产值超过30亿元、50亿元和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上市公司。结合各区域产业带、产业群培育情况,推动园区开展联合招商,建立政府、园区、行业商协会三结合招商工作机制,借助中介机构的专业力量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优质项目落户园区,打造一批由行业商协会推动、企业积极参与、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园中园”。鼓励园区建设通用标准厂房,以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方式提供给转移企业,降低企业的投资门槛和运营成本。大力推动签约项目尽快落地,落地项目尽快投产,投产项目尽快达产和上规,尽快做大园区产业规模。
五、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推动园区从单纯项目招商向产业链招商转变,从追求项目数量向注重项目质量转变。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一批集约水平高、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推动园区依托龙头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吸引配套企业,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专业园区,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在园区培育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强化示范性产业园区经济辐射功能,打造区域产业带和产业群,培育区域产业品牌,形成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广东著名商标、广东名牌产品,依托主导产业注册集体商标,开展区域品牌宣传和运用。支持县域产业园区集中力量发展本地优势资源特色产业,打造“一县一品”产业集群。扶持粤东、粤西地区产业园区依托临港临海优势,建设一批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争取创建国家特色海洋产业园区。
六、促进区域、产城融合发展
抓住构建“广佛肇+清远、云浮、韶关”,“深莞惠+汕尾、河源”,“珠中江+阳江”三大新型都市区的重要契机,以省产业园为平台,推动有关地市产业率先融入珠三角。
推动园区开发建设与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衔接,强化园区发展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的衔接和协调,统筹优化产业区、居住区、商贸区等功能布局和用地安排,在园区内或周边区域适度安排商业、居住用地,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好生活功能配套和创新创业服务配套。推动园区通过产业发展加快吸引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人口集聚,逐步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园区推进园城一体化,实现园区与城镇的交通衔接、功能契合、空间融合,从单一生产型向生产、服务、消费多点支撑的综合性城区转型,建设宜工、宜商、宜居的产业新城,支持距离中心城区或县城相对较近的园区,相关生活配套依托中心城区解决、实现中心城区产业、居住与公共服务功能整体优化。
七、推动园区创新发展
通过产业链协同,打造产业集群的公共技术平台和创新平台,提升省产业园创新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省产业园申报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园区建设和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园区进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搭建创新平台,推动园区整体创新环境建设。鼓励园区同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产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德)揭阳金属生态城、中德(茂名)精细化工园、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等合作模式,打造对外合作平台。
鼓励珠三角地区重点高校、优势科研机构在粤东西北地区设立研发机构,与粤东西北地区骨干企业、特色产业之间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园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支持园区企业之间加强创新合作,推动个体创新发展为产业创新。
八、打造绿色低碳园区
科学设定项目入园门槛,严格环保准入,鼓励无污染或轻污染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严禁引进淘汰禁止类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严格控制引进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项目,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制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和差别化的准入条件,水源上游禁止承接鞣革、漂染、电镀、制浆造纸、石化等水污染物排放量大或排放一类水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产业,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加快完善园区环保设施。指导园区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园区环保基础设施,集中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等环保设施要与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督促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及纳污管网全覆盖,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鼓励在园区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和集中供热,园区新建厂房屋顶同步考虑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具备条件的既有厂房屋顶分期分批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支持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
第五章 促进省产业园发展的保障措施
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强对产业梯度转移和园区提质增效工作的领导,研究促进产业转移合理布局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项目转移承接中的重大问题。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切实发挥牵头协调作用,会同省有关部门统筹指导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粤东西北地区省产业园提质增效工作;有关职能部门应对企业梯度转移和园区提质增效加大服务指导和协调支持力度。各地级以上市要把产业转移和园区建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珠三角地级以上市要将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共建园区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粤东西北地市要将推动省产业园提质增效、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同时按照分工落实园区及转移项目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依法用地等各项工作。珠三角地级以上市对口帮扶指挥部要具体推动本市相关产业向对口帮扶市梯度转移,积极推动县域对口帮扶和项目合作。
二、加大财政金融扶持
省财政进一步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共建、省产业园提质增效和产业集聚发展等,各地要集中财力加快推进园区开发建设。
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引导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金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银行在园区设立专业或特色支行,根据园区和园内企业特点开发创新型融资产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支持在园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与再担保机构和体系,推动各级投融资服务机构开展面向园区投融资服务,包括引进或设立私募股权(PE)、风险投资(VC)基金及融资租赁公司等。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改制上市,到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广泛吸纳运用社会资金。
三、强化用地保障
省逐年增加粤东西北地区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占全省比重,继续安排省产业园专项用地指标,结合园区土地集约水平和产业集聚情况合理分配,占用林地指标和用海指标等要对园区予以倾斜,优先保障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园区所在地应优先保障园区建设用地规模和年度用地计划指标。鼓励在园区范围内或周边区域安排一定规模的商业用地,通过工商互补开发实现园区土地开发收支平衡。推动省产业园建设一定规模的多层标准厂房,支持各类投资开发主体参与建设和运营管理。坚持开展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年度考评,推动园区结合发展规划和产业选择合理制订单位面积投入和产出门槛。大力开展园区闲置土地和空置厂房专项清理工作,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四、加大人才支持
深入推进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与省产业园对接工程,鼓励和支持包括珠三角地区在内的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在园区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推动共建实训基地(中心),为园区及入园企业“订单式”培养技能劳动力。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专业人才和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