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广东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6-29 11:08:05
第一章 发展条件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省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为“十三五”时期先进制造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产业规模稳步壮大。2015 年全省实现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47 万亿元(原径),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48.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 4100 亿元,居全国首位。2015 年广东省汽车产量 242.23 万辆、居全国第 3 位,比 2010 年增加 85.94万辆,其中轿车产量 152.3 万辆,比 2010 年增加 19.63 万辆。
       智能制造快速起步。省市共建 10 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培育智能制造骨干企业 28 家、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6个,11 个项目获得工信部 2016 年智能制造新模式与综合标准化专项支持,数量居全国前列。2015 年全省机器人制造重点企业增至 159 家;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 4.1 万台、同比增长 78.4%,占全国 18.8%。
       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继续壮大,2015 年实现增加值 5221 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 9.6%,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 80.33% 。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初具规模,2015 年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增加值 2623.9亿元、增长 14.2%,投资额 1165.5 亿元、增长 56.8%。
       重大项目投产见效。华星光电 8.5 代液晶面板、LGD8.5代液晶面板项目、佛山一汽-大众、江门南车城际动车组、宝钢湛江钢铁、中航通飞珠海基地、华为东莞基地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骨干企业实力提升。年主营业务收入超 100 亿元的先进制造业企业 67 家、比 2010 年增加 21 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超 1000 亿元的先进制造业企业 8 家,比 2010 年增加4 家。华为超越爱立信成为世界最大电信设备制造商。
       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从 2010年的 3200 家增加到 2015 年的 7800 家,先进制造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从 2010 年的 1.12 万件增加到 2015 年的 1.8 万件。
       “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24 家,总数达 87 家,涌现了华为、中兴、光启、大疆、柔宇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先进制造业企业,信息通信、超材料、无人机、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国际形势。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力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如美国制定“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推出“工业 4.0”战略、法国实施“新工业法国”战略、日本发布“制造业竞争策略”、英国实施“高价值制造”战略等,其实质都是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重构实体经济,占领世界制造业发展制高点。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国家依靠其竞争性货币贬值和低廉的要素价格优势,加快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越南、泰国、印度、印尼等国逐渐替代广东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地,广东制造正面临“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双重夹击。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特别是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技术体系、制造模式和价值链等发生重大变革,推动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等日益成为主流生产方式,将重塑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
       国内形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 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建设制造业强国的目标任务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制造业强省提供了战略机遇。
       广东先进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我省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产业核心技术少。全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制造业企业不足10%,关键技术和零部件 90%以上仍依赖进口。二是产业层次不高。我省制造业整体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买装备造产品仍是主要生产模式,装备制造仍是短板。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 80%以上市场份额被国外产品占领。三是产业链条不完善。重大产业上下游和关联产业发展仍不匹配,如汽车产业中零部件与整车产值之比仅为 0.12:1,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 1.7:1。与此同时,资源环境要素约束趋紧,企业综合成本上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国际国内竞争日益加剧等,都迫切要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引领全省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刻认识、积极适应、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大调整和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大机遇,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着力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省制造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优势,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立足市场需求,突出问题导向,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和主攻方向,以深化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强化工业基础,注重集成应用,坚持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的发展道路, 推动先进制造业大发展,带动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坚持把创新驱动摆在先进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完善创新链与产业链,形成自主发展能力。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先进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坚持市场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先进制造业领域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全面推进制造业领域深化改革,加强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引导高端生产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领域集聚。
       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引导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方向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突破发展瓶颈和薄弱环节,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全省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动先进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重大需求,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实施若干重大工程,实现率先突破。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相结合。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变。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十三五”末,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跨上新台阶,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明显提升,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
       产业规模实现新跨越。到 2018 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新口径,下同)从 2015 年的 1.72 万亿元增长到 2.3 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 1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5 年的 57%提高到 62%左右。到 2020 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达到 2.8 万亿元左右,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 65%左右。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 2018 年,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从 2015 年的 7801 家增加到 1.5 万家左右,先进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 2015 年的1.7%提高到 2.0%左右。到 2020 年,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 2.5 万家左右,先进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 2.2%左右;先进制造业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从 2015 年的 1.8 万件增长到 3 万件、年均增长10%。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到 2018 年,先进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 93%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从 2015 年的 24.66万元/人提高到 27 万元/人左右,企业利润总额从 2015 年的4800 亿元增长到 6400 亿元左右、年均增长 10%,单位增加值能耗比 2015 年下降 10%。到 2020 年,先进制造业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 28.5 万元/人左右,企业利润总额突破 7800 亿元,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5 年下降 16%。
       智能制造形成引领。到 2018 年,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从 2015 年的 2000 亿元增加至 3300 亿元,机器人及相关配套产业产值从 2015 年的 380 亿元增加至 700 亿元,制造业万人机器人数量从 2015 年的 20 台提高到 60 台。到 2020 年,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达 4000 亿元,机器人及相关配套产业产值增加至 1000 亿元,形成 10 个产值规模超 100 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制造业万人机器人数量提高到 100 台,基本建成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
       企业实力稳步增强。到 2018 年,年主营业务收入超 1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骨干企业从 2015 年的 67 家增加至 90 家左右,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超 1000 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骨干企业从 2015 年的 8 家增加至 11 家左右。到 2020 年,年主营业务收入超 100 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骨干企业增加到 110 家左右,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超 1000 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骨干企业增加至 13 家左右,同时形成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中小型先进制造业企业。
       工业互联网深入应用。到 2018 年,国家级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从 2015 年的 13 家提高到 40 家、省级试点企业从 2016 年的 100 家提高到 300 家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互联网销售率、互联网采购率分别从 2015 年的42.6%、41.5%提高到 65%、60%,制造企业网络化水平大幅提升。到 2020 年,国家级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达到 60 家、省级试点企业超过 500 家,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互联网销售率、互联网采购率分别提高到 75%、70%。

第三章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以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先进轻纺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等 6 大产业为发展重点,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以重大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点带面,沿交通轴线和海岸线整体展开,打造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沿海石油化工及新材料制造产业带、环珠江口先进轻纺制造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粤东西北配套产业集聚区“三带两区”总体空间布局。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以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等市为重点,着力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配套能力,不断完善核心部件及软件的自主配套,提升终端产品价值链,打造全球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珠海、佛山、中山、江门、阳江、肇庆、顺德区等市(区)为重点,发挥广州装备制造业基础优势及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韶关配套区、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融合互补发展,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链,建设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沿海石油化工及新材料制造产业带。着力打造以广州、珠海、惠州、茂名、湛江、揭阳等市为重点的石化产业基地,以广州、湛江、韶关、阳江等市为重点的高端精品钢材生产基地,以广州、深圳、佛山、中山、肇庆等市为重点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及战略前沿材料产业基地。
       环珠江口先进轻纺制造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等市为重点,着力打造智能节能型家电、环保多功能家具、高附加值纺织服装、绿色食品饮料等先进轻纺制造产业基地;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江门等市为重点,着力打造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
       粤东西北配套产业集聚区。与珠三角地区加强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粤西地区重点加强与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配套协作,打造原材料、基础件和设备制造产业集聚区;粤东地区重点承接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辐射,发展电子信息上下游配套产业;粤北地区重点打造珠三角装备和汽车制造配套产业基地。

       第一节 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EUHT)。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高速率、高带宽的射频、AD/DA(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转换)、专用基带和处理等芯片,以及无线接入技术和无线组网技术。加快高铁、地铁和公路等专用基站、车载路由器,农村、城区等密集覆盖用的基站、终端,以及专用测试仪器等设备的开发和生产。开展 EUHT面向未来铁路通信信号控制、智能交通车和车路通信控制、中低空空管、以及工业互联等应用技术研发。加强军民复用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
       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着力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力争突破上下游高端晶圆制造、新型封装测试等环节,同步发展集成电路专用装备及材料。重点突破高性能通用及专用芯片、高端传感器等,提升高端电子元器件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促进自主配套。
       信息通信设备。加快掌握新型计算、高速互联、先进存储、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深化第四代移动通信(4G)技术应用,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加快高端路由器、新一代基站、新型智能终端、光传输设备、电子专用设备、网络安全等设备研发,建立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扩大应用规模。发展军民融合领域集群通信、综合通信装备。新型显示。突破低温多晶硅生产技术、激光显示技术,提升 8.5 代及以上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面板、4.5 代以上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生产能力、3D 显示技术与工艺水平,发展配套有机发光材料、掩膜版、靶材、偏光片、驱动芯片、光刻设备与检测设备等。推动柔性显示、电子纸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第二节 先进装备制造业
       智能制造装备。推进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伺服和执行部件等智能装置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高精密数控机床、工作母机等重大设备和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工厂,提升重大智能成套装备集成水平。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智能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应用。汽车制造。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整车、新能源汽车和冷链运输等专用车,研发智能驾驶汽车、无线充电等前沿技术,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形成与整车生产能力相匹配的本土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推进大功率快速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氢燃料电池研发、产业化,培育完善氢能源电池汽车产业链。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突破高端船舶设计建造技术,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全面提升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
       轨道交通装备。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及其关键系统零部件,提升装备自主化能力。研究开发磁悬浮、真空管道等超高速轨道交通技术及相关装备,加快广东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氢能源有轨电车装备产业化。加快延伸产业链,提高整车配套和生产能力。
       节能环保装备。重点发展节能锅炉窑炉装备、中央空调节能控制技术设备、余热发电装备、节能工作母机、工业三废处理装备、生活污水处理装备、生活垃圾智能分选和处理装备等高端节能环保装备。
       航空装备。发展公务机、直升机等通用飞机,大力发展水上飞机、无人机、地效飞行器等特种飞行器,加快发展机场空管导航监视装备和机场地勤设备等关联产业设备,开发通用航空发动机等高端航空装备,发展航空虚拟仿真系统、航空通信装备等。
       新能源装备。推进新一代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风电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储能装备及储能电站建设,推进超高压输配电装备发展,拓展成套电气设备在新能源和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突破新型传感测量、通讯信息、电能质量控制、决策支持、超导、分布式电源柔性接入等智能电网先进技术和装备,发展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10 兆瓦级以上海上风电和光伏发电技术装备及配套设备。
       卫星装备。围绕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三大领域,开发国产高精度北斗卫星芯片、高精度测量型天线等基础元器件产品和高精度卫星定位产品,发展北斗卫星系统空间基准授时、高分辨率高光谱遥感图像处理及应用、空间信息三维显示等技术装备。

       第三节 石油化工产业
       有机原料。以一体化、集约化、基地化、多联产模式为发展方向,推动炼油乙烯集聚发展。依托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石化技术,重点发展我省需求量大的有机原料、日用化工原料和高附加值中间原料产品,提高有机原料品种自给率和生产效益。
       精细化工。发展合成橡胶、工程塑料、可降解材料、高纯电子化学品、生态农药、高性能表面活性剂、高效水处理化学品、环保型塑料橡胶助剂、高效水泥处理剂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打造各具特色的精细化工产业链,提升高附加值、高技术、低污染的精细化工产品在石化产业中的比重。

       第四节 先进轻纺制造业
       智能节能型家电。推进家电芯片、高效环保变频压缩机、空气源热泵和高性能换热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智能家电设计与制造技术、家电产品先进节能技术、在线检测系统、家电工厂能源管理技术和变频控制模块,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家电制造产业链的集成应用,增加智能化家电、新能源家电、个性化定制家电、特殊用途家电、嵌入式、集成式家电等现代家电产品供给。环保多功能家具。发展环保节材型家具、全屋定制家具、保健养老家具等环保多功能家具,推广家具环保涂装工艺技术设备。推广应用智能传感、嵌入式系统和信息技术家具生产数控机械、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喷涂机器人等先进家具制造技术和设备,推动传统家具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高附加值纺织服装。发展多种材料多层复合、立体织造、无水少水印染、高速低成本数码印花、功能性面料整理等先进纺织技术,开发健康舒适、绿色安全、易护理等功能性纺织品和医疗、环保、应急防护等产业用纺织品,推广应用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和纺织智能装备(生产线)、智能工厂(车间)。
       绿色食品饮料。发展以提高平衡膳食水平和减低营养损失为特点的食品加工新技术,推广应用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数据采集、信息化管理和检验检测技术。加快发展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冷链食品、饮料、酒类加工与包装设备/流水线,推动食品饮料制造业向安全、健康、营养、方便方向发展。

       第五节 新材料制造业
       高端精品钢材。重点发展高端汽车用钢、造船用钢、航空用钢、建筑用钢以及轨道交通、刃具、容器、管道用高性能不锈钢、高性能硅钢等精品钢材。依托宝钢湛江钢铁、宝钢韶关钢铁、珠江钢管、广青科技等龙头企业,打造一批高端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高性能复合材料及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发展高温合金、高强高韧耐蚀合金、高强高导铜合金、轨道交通用铝合金、特种镁合金及钛合金等高性能合金材料,以及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双金属及多金属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性能生物基复合材料。积极发展高纯金属及靶材、稀贵金属、储能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新一代非晶材料等特种功能材料。
       战略前沿材料。发展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加快稀土基础材料升级换代。加强石墨烯、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电磁超材料、光学超材料、生物基材料、隐身材料、自修复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第六节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
       生物医药。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及技术、干细胞技术,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个性化治疗药物。加快推动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利用我省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海洋药物、工业海洋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点发展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培育发展医用机器人、肿瘤治疗设备、血液净化设备等高端治疗设备。加快发展全自动生化检测设备、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等体外诊断设备,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设备,植入介入医疗产品、医用材料,具备云服务和人工智能功能的家用养老康复设备。

第四章 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坚持以创新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促进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创新型先进制造业体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引导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方向转型。大力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广东速度向广东质量转变,广东产品向广东品牌转变,不断提高我省制造业供给水平、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

       第一节 构建先进制造业创新体系
       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力争到 2020 年,在重点领域建成 20 个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若干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发展企业创新平台。支持先进制造业大型企业发挥创新骨干作用,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中央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牵头组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重点突破一批先进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
       促进科技成果与先进制造业双向对接。加强全省各类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数据统计、分析,建设应用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库。收集重点先进制造业企业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需求,搭建网上网下对接平台,推进我省处于并跑、领跑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转化应用,逐一制订产业化扶持措施。
       支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以先进制造业企业为主体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先进制造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联合产业化需求方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升集成创新能力。
       支持先进制造业“双创”发展。支持各地利用园区或闲置厂房、楼宇等建设专业化、特色化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孵化器,打造“前孵化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完整孵化链条。高水平建设广州科学城、深圳南山区等“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双创支撑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制造业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
       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立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提供军民两用技术供需对接、技术成果转移孵化、项目(企业)引进等服务。积极引导“民参军”,推动优势民营企业参加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生产与维修,打造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发展知识产权类科技服务,推进一批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或技术领域专利导航试点示范。加强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储备和全球化布局,培育先进制造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产品示范基地。

       第二节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
       打造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推进实施《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 年)》和机器人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建设机器人产业发展示范区,加快突破以机器人为重点的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重点支持机器人本体、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应用,打造完整的机器人制造产业链,建成一批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制造业基地。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与自动化控制系统、重大智能成套装备、高端大型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及基础部件项目建设。
       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选择智能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应用服务产业较为集中的集聚区或园区,打造 10 个左右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选择条件成熟、需求迫切的行业和领域,集中资源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和应用,推广工业自动化智能生产线,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通过示范应用牵引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力争到 2020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 7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 55%。
       实施“机器人应用”计划。扶持一批“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推广重点行业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培育试点。围绕全省汽车、电子电气、机械加工、船舶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轻工家电、医药制造等重点行业需求,确定若干细分行业,积极探索机器人商业推广和营运模式。
       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业新业态和智能产品。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积极向产品设计、工程承包、远程故障诊断、第三方维修维护、协同制造、再制造等多元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推动智能制造装企业开展一体化增值服务,由产品制造型向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工程总包、全程服务型企业转变。
       推进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制造。

       第三节 引导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方向转型升级
       持续推进技术改造。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事后奖补等方式,支持企业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的项目增加投资,引导企业重点投向优质技术改造项目,扩大生产规模。鼓励企业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改造提升现有产品,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加大用地、财税政策支持,推动企业对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技术改造,推广共性适用技术,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到 2020 年,优势传统制造业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8%,优势传统制造业开展技术改造企业比例达 90%以上,形成 10 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传统制造业集群。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引导传统制造企业采用先进制造理念和生产模式,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实现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支持劳动密集型行业购置先进适用设备,在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的行业全面推行设备更新,普及现代制造模式。推进优势传统工业企业购置先进适用设备,实施设备更新。鼓励推广应用首台(套)装备。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支持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成果应用,改造企业生产工艺和业务流程,提高企业创新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第四节 推进先进制造业“四基”发展
       实施先进制造业“四基”攻关工程。结合行业发展共性需求,聚焦长期制约我省制造业发展的若干重点领域,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每年选取若干标的,集中资源联合攻关,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提升先进制造业自主发展能力。

       第五节 深化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推动超高速无线局域网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对接。以超高速无线局域网(EUHT)为承载通信网,整合无线感测器和控制技术,将传感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系统、物流设备等进行连接与集成,实现人与机器、机器之间、工厂之间互联,发展网络化、服务化、智能化新型制造模式,逐步在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转移园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等扩大 EUHT 网络部署,打造支撑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一代超高速基础网络。
       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融合试点,建立由先进制造业骨干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的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开展协同创新和重大项目示范应用。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每年在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电、家具、服装等行业开展网络协同制造试点。发展个性化定制,在消费品行业推动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联合研发个性化定制软件和柔性制造平台,推广设计、生产、方案、服务等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开展按需生产、定制生产、精准营销与服务。力争到 2020 年,省级网络协同制造示范企业达到 200 家,省级个性化定制示范企业达到 100 家。
       推进两化融合贯标。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组织引导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建立区域协同推广机制,全面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企业贯彻实施。力争到 2020年,全省实现 2000 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150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
       打造“互联网+先进制造”试点示范。加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先进制造业中的推广应用,依托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专业镇,打造一批“互联网+”小镇。分行业培育一批“互联网+先进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支持试点企业建设车间物联网,推动车间互联、生产线互联和设备互联。
       推动先进制造云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工业云”平台,开展工业云创新应用试点,支持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大企业建设或开放企业内部云平台,促进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管理等全流程在线协同,提升协同设计、协同研发、协同制造、精准营销等专业服务能力。力争到 2020 年,全省工业云企业用户超过 2 万家,省级工业云平台达到 8 个左右。
       推进工业大数据的集成应用。在汽车、家电、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行业,组织开展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示范。支持工业企业开展设备、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分析,发展基于工业大数据分析的工艺提升、智能排产、过程控制优化、能耗优化等智能决策与控制应用。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制造业大数据平台,推动制造业大数据平台与政府部门数据平台的联网建设,为政府和企业提供行业数据收集、整理、共享、分析及应用等服务。力争到 2020 年,省级制造业大数据平台达到 5 个左右。

       第六节 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
       建设服务型制造功能区。依托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功能区,推动与先进制造业紧密相连的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检验检测、金融、商务服务等向产业基地(园区)集聚。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发展集成服务,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加快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基地建设,鼓励世界 500 强企业来粤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营运基地等。力争到 2020年,培育 50 个省级服务型制造功能区。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牵头组建工业设计的研发基地,创建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展工业设计服务外包,在全省范围内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工业设计市场。以人才职业化培养工业设计人才,深化工业设计职业资格制度试点,完善符合工业设计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办法。通过“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和“广东设计周”等平台,加大国际交流力度,与国外知名奖项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力争到 2020 年,培育 5 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企业,20 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60 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进行组织结构优化和业务流程再造,设立供应链管理机构;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和先进适用装备,提高供应链管理标准化水平,增强供应链的可视性和可溯性。强化供应链节点管理和关系管理,以联盟等形式增强战略互信。支持供应链企业建设统一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培育一批项目型供应链管理企业,促进供应链信息共享,推动需求、采购、生产与销售信息同步。力争到 2020 年,培育 15 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供应链服务企业,培育 30 个省级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
       做大做强制造业电子商务。大力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工业电子商务区域试点,在电子信息、石化、医药、汽车等领域,推进工业电子商务支撑体系集成创新、大型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协同、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等创新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实体购销渠道和网络购销渠道互动发展,推动工业产品向服务产品延伸,实现跨界经营。在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发展个性化、精准化、线上线下融合(O2O)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力争到 2020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电子商务应用,培育 15 个工业电子商务区域试点,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 8 万亿元。

       第七节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全面深化制造业企业节能降耗。推进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实施能源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加快推行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现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实时动态监测,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效对标活动,促进重点用能单位提升能耗水平。力争到 2020年,原油加工、乙烯、钢铁、铅冶炼、铝加工、水泥、平板玻璃和造纸等行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分别在 2015 年基础上下降 4%、4%、5%、10%、11%、3%、8%和 5%。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加快开发绿色产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通过国家项目扶持、建设产业基地、开展项目对接等方式,培育一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等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清洁生产。强化资源循环利用,推进产业绿色协同链接,积极创建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开展“百园”循环化改造行动,推动一批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重点推进钢铁、建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等行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继续深化粤港清洁生产合作,逐步扩大“粤港清洁生产伙伴”标志企业规模。
       促进重点行业污染减排。全面推动工业锅炉污染整治,强化电厂、水泥、钢铁等重点行业的脱硫脱硝运行管理和石油炼制、化工等重点行业有机废气排放的综合治理,促进工业污染减排,力争将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目标范围内。

       第八节 提升先进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以境外产业基地和经贸合作园区为载体,支持我省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海工装备等领域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重大项目合作,推动先进制造业产能输出,带动轨道交通、船舶、工程机械、电气设备、网络通信等优势装备和产品输出。力争到2020 年,优势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境外投资中方实际投资额达到 13.4 亿美元、年均增长 10%以上,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营业额年均增长 15%,对外投资规模与我省同期吸收外资规模持平或略高,100 个以上重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
       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广东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展会平台扩大先进制造业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重点行业专业性境外展会。开展广货全球行,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加强与境外经销商的直接对接,加快建设境外广货展示展销中心。开展广货全国行活动,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边境贸易。
       支持企业海外并购。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形式,获取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知名品牌、高新技术、营销渠道、高端人才等资源,加快发展成为在先进制造业中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成为我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依托。支持企业在重点目标市场布局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在重要交通枢纽和节点建设海外运营中心、仓储物流基地、贸易集散中心和商品展销中心。

       第九节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实施先进制造业标准化提升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适应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标准。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修订,鼓励有关单位和专家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职务。力争到 2020 年,全省先进制造业领域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和行业标准 1500项以上,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 90%以上,先进制造业标准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强化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发挥省内国家级和省级先进制造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公共服务平台等公共平台作用,推动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共享,更好地服务先进制造业企业。推动质量技术基础服务示范点建设,为先进制造业企业产品、服务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提供质量技术支持“一站式”服务。推进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综合服务示范和国际互认,为广东先进制造业走出去提供质量技术保障。
       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引导先进制造业企业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展优质制造,支持开展质量现场诊断、质量标杆经验交流、质量管理小组、质量信得过班组等活动,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可靠性。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计量检测和管理体系以及基于风险管理的现代质量监管体系。力争到 2020 年,重点产品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加强先进制造业品牌培育。将先进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纳入质量强省、质量强市、质量强县活动内容,健全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快建立健全质量品牌评价指标体系。支持和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申报国家和省政府质量奖,建设一批全国和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支持名牌企业联合打造网上“广东名牌商城”。力争到 2020 年,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质量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十节 促进先进制造业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培育先进制造业大型骨干企业。落实大型骨干企业培育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本土先进制造业大型骨干企业中央研究院、技术改造、增资扩产及“走出去”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省市两级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后备骨干企业目录,开展重点后备大型骨干企业遴选,集中力量给予支持,促进后备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引导先进制造业民营企业利用产权交易市场组合民间资本,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力争到 2020 年,累计新增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先进制造业大型骨干企业 40 家以上。
       深化国有先进制造业企业改革。推进国有先进制造业企业深化产权多元化改革,支持国有先进制造业骨干企业推进新三板挂牌、员工持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工作,对条件成熟的企业集团加快整体上市步伐。支持国有资本运营平台积极参与,引进民企、外企等参资入股。
       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成长型中小企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等主要业务环节持续改进,加快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培育一批细分行业“单项冠军”。创新完善投融资机制,着力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在融资担保、资金扶持、辅导培训、企业减负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创新高成长板企业融资服务机制,开展高成长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完善先进制造业产业生态链,推动大中小型企业共同创新发展,鼓励支持先进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力争从 2016 年到 2020 年,五年累计实现 5000 家先进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省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强化部门协调和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规划落实到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对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的重大事项及时向省政府报告。建立由广东省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先进制造业骨干企业、相关行业协会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加强智力支持。

       第二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适时修订政府核准的相关投资项目目录或产业指导目录,将先进制造业重点产品、技术和产业列入优先发展或鼓励发展目录。实施企业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和政府监管清单,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促进民间资本投入先进制造业领域。改革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项目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促进先进制造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先进制造业项目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

       第三节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
       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强财政资金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落实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推动先进制造业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完善和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有利于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加大税费清理力度,切实减轻先进制造业企业负担。

       第四节 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实施先进制造业产业基金工程,争取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发挥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基金、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产业基金作用,支持先进制造业“四基”攻关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引进大型技术设备开展技术改造。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先进制造业企业的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信贷产品。推动金融机构简化贷款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项目的金融支持。

       第五节 强化人才队伍支撑
       以国际化视野建立完善先进制造业领域引人、用人和育人机制,集聚、培养一批掌握世界尖端技术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组织实施先进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健全企业家成长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家和经营管理队伍整体水平。推动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合作,鼓励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协同育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六节 加强试点示范带动
       围绕重点领域,规划建设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推进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创建中国制造 2025区域试点示范,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市创建中国制造 2025 城市试点示范,推动形成新的制造业增长极。强化珠三角地区与港澳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加快发展,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加快发展,助力将泛珠三角区域打造成为“中国制造 2025”转型升级示范区和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立健全先进制造业项目动态跟踪服务机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省政府定期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对先进制造业发展较好的地市予以通报表扬,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成功经验。

       第七节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建设高速融合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按照“万兆进园区、千兆进企业、百兆进车间”要求,在全省重点先进制造业园区开展万兆光纤网络扩容建设,推动 4G 网络对全省所有先进制造业园区全覆盖,在先进制造业园区、智能制造基地率先部署 5G 网络。加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为产业集聚区的企业生产、工人生活创造便利和良好环境

上一篇: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广东省地方病防治“十三五”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