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到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
为贯彻落实2018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生态绿色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运营统筹发展,培育民宿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农民增收,梅州梅县区8日召开民宿产业发展现场会,提高全区各级参与民宿开发、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同时,为更好地促进民宿产业发展,梅县区将出台《梅州市梅县区关于加快发展美丽乡村民宿经济的实施意见》,把民宿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
“民宿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以及推进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也是生态富民强区的重要途径。我们将不断激活民宿经济作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活力和动力,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梅县区委副书记陈远洋说。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一民宿一景点”
走进梅县区水车镇白沙村,穿过一片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的客家田园,经过一段迂回曲折的亲水栈道,一座融合现代风格的客家民宿出现在眼前,白墙黛瓦,充满古朴气息又不失时尚感。这是白沙村新建成即将投入使用的民宿。
到过白沙村的人,无不对白沙村丰富的水资源印象深刻。主村道两旁是连绵不绝的水域,岸边草木葱茏,良好的生态常常引来成群的白鹭栖息,呈现出“鹤舞白沙,气质天成”的美景。
去年以来,梅县区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邀请专业团队进行规划设计,整合当地水、林、山、田等资源,完成了300多亩的水域清理和景观打造。这300亩水资源“活”起来,白沙村就灵动起来,美丽乡村的气质也显露出来,成为梅县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在追求“美丽”的同时,白沙村以民宿为载体的乡村富民产业也在同步推进。
“我17岁就离开家乡到深圳打拼,时刻都没有忘记家乡的养育之恩,现在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回乡发展民宿产业,也算是回报家乡的一种方式吧。”白沙村民宿负责人钟伟平说,去年,在看到家乡的美丽发展蓝图后,他主动当起白沙村乡村旅游产业的带头人,投资近400万元完成对闲置的母校——白沙小学的升级改造,发展农村民宿和农家餐饮。
这是梅县区民宿产业兴起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梅县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依托历史人文底蕴,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加快民宿产业发展作为生态与富民、美丽与发展共赢的重要抓手之一,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突出规划、因地制宜,着力把民宿经济发展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并通过政府参与规划引导,打造“一民宿一景点”,形成星罗棋布的美丽景点。
目前,梅县区有已营业的客家民宿共16家,在建民宿20多家,明年计划建成50家。
坐落于雁洋镇雁南飞、桥溪古韵景区周边的民宿志睦楼逐渐走上发展正轨。志睦楼的前身是茶田农家乐,如今,通过政府扶持、规划引导,改造成了融合客家文化元素与田园风光的特色民宿。该楼整体按客家建筑风格建设,处处体现农耕文化元素,簸箕、犁耙等传统农耕器具能够让游客切身体验到浓厚的乡村文化,记起“乡愁”;配套的家庭农场17亩,里面有菜园、果园,田园气息浓郁。
走进志睦楼,只见一楼大厅几桌客人正在享受客家美食,热闹非凡。“住在这里,能感受到客家人的热情和田园风光,客家文化让人回味。”来自广州的游客张小姐说。
对比起志睦楼的热闹,不远处的“雁南山居”禅修民宿则显得宁静。该民宿内装饰“朴素”与“真实”相融合,空间简洁直接,富有真实质感。客人在此,可坐于拙石旁而品禅茶,可望远山而饮素食,亦可在石子铺砌、绿荫围绕的庭院中会友闲聊。周围则是灵光寺核心景区,千亩茶园环绕,游客到此可感受到宁静、和谐的禅修氛围。
8日召开的梅县区民宿产业发展现场会,邀请了来自莫干山民宿协会、浙江大学等的专家学者,以及浙江、广东民宿经营者、意向投资者等参加。当天与会专家嘉宾通过实地走访水车镇、雁洋镇等当地民宿后,对梅县区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民宿产业的行为纷纷点赞。
“梅县区乡村山清水秀,生态良好,旅游业较发达,发展民宿的产业基础好,发展民宿产业大有可为。”浙江大学旅游系副教授、旅游研究所副所长周永广说。
突出客家人文特色 打响梅县民宿品牌
民宿产业在助力经济增长、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民宿产业的发展?在8日召开的梅县区民宿产业发展现场会,梅县区对下一步的民宿产业发展进行了部署。
“我们要主动作为、抢占先机,加快民宿产业发展,促进全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增添新动力。”陈远洋说,当前,省委和市委、区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加快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为乡村民宿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梅县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也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原中央苏区、世界客都、国际慢城、长寿之乡、中国旅游强县、全国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中国候鸟旅居县。梅县区提出要把梅县文化特色与民宿有机结合,打造地方特色民宿旅游,推动客家文化、长寿文化、红色革命遗迹和茶山、古寺、古镇等资源挖掘传承和保护开发,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
为加快民宿产业发展,梅县区将加强服务配套,夯实民宿发展基础。一方面,立足现有全域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以高端、生态、精致、特色的休闲度假为发展方向,将民宿经济纳入全区旅游总体规划,编制民宿经济、民宿旅游项目专项规划。同时主动对接省新颁布的《广东省旅游条例》和市出台的《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重点扶持乡村民宿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针对民宿产业在梅县区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主体、消费群体、资本运作等生产要素都还不够活跃的情况,梅县区提出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着力引入更多大型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民宿;切实提高农民的参与热情,鼓励引导农民用好农村土地确权成果,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制度改革,主动将闲置土地、房屋、古民居等要素资源入股民宿产业,实现“村民变股东”的转变。
尤其是,梅县区提出,在发展民宿产业中,要注重突出客家人文特色,打响梅县民宿品牌,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突出客家独有的人文和富有特色的乡土气息,打造更多“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民宿。
在发展民宿产业中,梅县区提出,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形成有乡村情怀的人文软环境,呈现“住在农房、吃在农家、落在农园、教在农间”美好画卷;同时,搭建平台,加强民宿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在经营管理、服务礼仪、营销策划、食品卫生、安全防范等方面的培训,加快培育一批会管理、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民宿的经营和管理,不断提升民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梅州民宿的整体服务水平,推动民宿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此外,梅县区提出,要突出休闲、养生内涵,深入发展养生农业,提升农产品档次,体现梅县民宿饮食的生态、养生特色;延长民宿产业链,配套发展会务、餐饮、土特产展销和休闲健身中心,推出户外拓展、骑行、露营、垂钓、农事体验等项目,让游客有地方消遣;充分发挥梅县历史人文厚重的优势,传承保护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乡贤文化、礼仪文化等文化资源,避免民宿建设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