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范围
流溪河干流发源于从化区吕田镇桂峰山,始称吕田水,与玉溪水汇合后称流溪河,在白云区江村南岗口与白坭河汇合后入注珠江西航道。干流全长157.04km(公里),流域面积2290km2,其中,广州市行政区域内流域面积2256.72km2,占全市面积超过30%;市外流域面积33.28km2。本规划覆盖我市行政区域内流溪河流域范围,涉及从化区(良口镇、温泉镇、吕田镇、鳌头镇、太平镇、街口街、城郊街、江埔街)、花都区(花东镇、花山镇)、白云区(江高镇、人和镇、太和镇、钟落潭镇,石门街、白云湖街、均禾街、永平街、嘉禾街、同和街、鹤龙街)、黄埔区(九龙镇)以及市属的大岭山林场、流溪河林杨、黄龙带水库管理处(均在从化区),概括为:4区12镇10街3个市属林场(水库)。其中,白云湖街(1.68km2)、鹤龙街(1.71km2)、石门街(2.06km2)、花山镇(2.17km2)等(称其他4镇街)在流域面积相对较少,占本镇街面积比例也不高,在规划中均以略述。
2015年流溪河流域(不含其他4镇街)人口136.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4.03万人,占32.20%,农村人口92.71万人,占67.80%;流域各镇街GDP合计1002.69亿元。
二、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随着我市中心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流溪河流域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聚集群有序发展,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为流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十二五”以来,流域各镇街经济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GDP从2010年的618.6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002.69亿元,特别是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8.19:44.99:46.82调整为2015年的6.75:44.55:48.70。
2.优势产业逐步形成。
一是都市现代农业较好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园区、休闲观光农业等发展较快。2015年流域农业总产值122.05亿元,占全市的29.59%;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市的40.41%、38.49%、48.86%、21.26%,生猪、家禽出栏量分别占全市的56.92%、42.57%。在我市各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中有一半以上布局在流溪河流域,从化区被列为省级农业示范区。
二是工业基础进一步夯实。2015年流域工业总产值1648.38亿元,占全市的7.71%,高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的1.41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生物医药、汽车(摩托车)、电气装备及家电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取得较快发展,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6.78%、12.46%、14.59%。
三是服务业加快成长。“十二五”期间,流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20%,高出流域经济增速的1.5个百分点。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空港经济、文化创意、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旅游和养老等生活型服务业不断壮大。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对餐饮住宿、商贸物流等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乡村旅游业成为流域服务业发展的亮点,仅从化区“十二五”累计接待游客823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9亿元,连续五年蝉联广东省县(市)域旅游综合竞争力榜首。
3.产业进一步集群集聚。
依托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产业集聚区,流域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有所提升,产业链逐步完善。流域拥有以万花园、流溪湾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从化区明珠工业园、高技术产业园、白云区民营科技园等为代表的先进工业集聚区;以从化生物医药基地、白云生物医药基地等为代表的生物健康产业集聚区;以中新广州知识城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以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湖休闲旅游度假区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以林安物流园、空港物流区等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流域产业发展平台集聚能力正在提升。
4.龙头企业群逐步形成。
培育形成了一批技术较先进、市场潜力较大、发展前景较好的龙头企业,带动了相关企业协同发展。2015年流域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2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23家,农业龙头企业75家。形成了从玉、顺昌源、清香、天适樱花悠乐园、香密山、睿绅石斛等一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广汽日野、丰力轮胎、广汽比亚迪、万宝冰箱、白云电气、日立压缩机、建丰稀土、聚赛龙、欧派、白云清洁、雅芳制造、威莱日化、珠江啤酒、今麦郎等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华邦冷链、林安物流总部等现代物流骨干企业。
5.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投资创业环境得到优化,经济承载力得到增强。大交通骨架建设完善,大广、广清、北三环、佛清从、汕湛、京珠、花北大道、花兴大道、地铁14号线等重大交通工程建成或加快推进建设。乡村公交网络全面形成,基本形成“镇有公交总站、村有公交站亭、村通公交车”乡村公交网络。输配电、通讯、城市管道燃气等基础设施加快升级改造,已实现了村庄户户通水,行政村全面通达光缆,村村覆盖3G网络信号。
6.制定支撑产业发展的政策。
国家、省和市出台了涵盖产业支持、财政税收、招商融资、技术创新、企业培育、人才引进、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广州市流溪河流域保护条例》《广州市流溪河流域综合规划(2010-2030)》《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广州市“1+9”科技创新系列政策》,以及《广东省主体功能区投资政策指导意见》《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广东省“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2020年)》等政策、规划出台实施,建立健全服务机制,改善服务环境,有力促进和引导流域产业健康发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构建了流溪河流域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二)发展机遇。
1.绿色发展理念创造流域产业发展新机遇。新理念造就新思想,新思想推动新行动。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绿色消费,实现绿色增长成为全社会共识。绿色增长的本质就是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提升高度协调,绿色增长理念契合流溪河流域产业发展阶段的特质,给流溪河流域产业迈向绿色化发展道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流域产业有条件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激发活力,焕发发展的潜力。国家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与消费模式,以生态吸引产业,以生态引领产业和社会发展。《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6-2020年)》规划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和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制度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和完善,不仅为流溪河流域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更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2.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增创流域产业发展新动力。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打造“三大战略枢纽”和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三中心一体系”,建成枢纽型网络城市,布局了28个重大功能区、67项重大项目工程、20项重大行动计划和35项重大改革创新工程,大部分重大功能区、项目、工程涉及流域范围,这将会带来各种要素资源的进一步集聚,为流溪河流域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提供相应的产业发展配套设施、产业发展人才、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等。
3.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流域产业发展有力推手。2015年我市被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流域产业借此东风加快推进和发展,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基础设施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快完善。201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部署,培育中小城市、特色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现实抓手。市委、市政府在北部山区规划建设30个特色小镇,其中布局在流域的特色小镇创建点有11个。特色小镇建设从规划编制、配套设施、特色风貌、特色产业、居民收入五个方面部署16项任务,提出了要素配置、技术指引、资金扶持、分类引导和人才引进等五个方面15项政策措施,将有力助推流域产业发展。
4.行政区划调整增添产业发展新红利。2014年国务院批准从化撤市设区,优化了从化区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地位,推动了运行机制改革,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更加集中的资源,将加快从化区与中心城区同步甚至更为超常规的经济社会大发展,形成了流域产业发展新的政策红利。
(三)面临挑战。
1.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任务重。保护环境是流域发展的根本要义,产业建设和提升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基。目前,流溪河流域一些干、支流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个别区域还比较严重。防治水污染,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任务重。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既要实施存量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业,推动产业在合理的空间集聚、集群发展,更要严格把好新培育产业的细分行业、产业环节等选择和引入关口。同时,科学、合理控制可开发的土地、允许利用的资源空间。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建设双重目标,很不容易。
2.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流域范围内基本为乡村、城乡结合部地区,经济总体上较为薄弱。2015年流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的6.2%,人均GDP约为全市平均的55%。总体上,产业建设处于以信息化、智能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时期。
3.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总量上,流域工业总产值占全市7.71%,服务业增加值占4.56%,农业总产值占29.59%。结构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七成以上的八大行业(汽车、电子、石化、电力热力、电气机械、通用专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医药等)在流域处于发展形成阶段;流域工业主要为传统轻工业,核心企业极少,作为流域外企业的配套中小企业较多。信息服务、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等服务业有待培育,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服务业有待升级。在全市300多家总部企业中,落户在流域仅10多家。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制约,环境资源优势有待转化为集聚产业发展的优势。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坚持以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为前提,立足流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创新发展为主要驱动力,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构建产业绿色发展体系。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积极推进产业建设,高标准选择产业,大力度淘汰、禁止、限制不符合环境要求的产业、产品,在都市农业、绿色工业、休闲产业等方面增强引领和示范功能。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统筹流域产业的发展。立足于流域整体利益和综合功能的发挥,鼓励支持发挥流域资源优势、适合流域环境的产业加快发展,禁止、限制与环境保护要求不符合的产业、产品,引导流溪河上下游、流域各细分区域、各行业、各产业环节的发展。突出流域内外产业的协调,流域产业区之间的协同,促进产业和环境和谐发展,把握好产业细分行业、具体产业环节与资源开发、资源优势互相促进、互相融合的关系。
2.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作为着力点,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引导和推进产业建设,在产业发展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原则。以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流域生态的承受能力为基础,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资源开发力度,合理把握开发利用的红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围绕水环境保护和提升,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把好产业、产品选择关,积极探索一条低碳、环保、绿色的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争当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的排头兵。
3.创新引领,开放合作。流域产业发展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注重信息化、智能化与工业化融合,注重新技术对现代服务业的促进和推动,注重通过技术手段减轻产业发展造成的环境负荷和压力。坚持走开放合作之路,引入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增强新的发展动力源。抓住“一带一路”与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发展机遇,挖掘流域发展潜力,扩大产业建设对外开放视野和选择范围。细化环境分区控制,统筹安排区域资源,合理确定开放强度。
4.完善机制,共享发展。完善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产业建设扶持政策,精选产业环节、业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拓宽生态补偿渠道,积极研究运用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生态产品服务标志等补偿方式。围绕产业发展,优化流域公共服务设施,充分挖掘流域发展潜力,充分吸纳我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并与中心城区互补互促的产业集群。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流溪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产业建设迈向集约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新阶段,产业围绕重点园区、基地在空间上科学合理集聚集群发展;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建设支撑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融合长效发展机制。
展望2030年,努力把流溪河流域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产业绿色发展引领区,环境保护和产业建设融合发展机制创新区。
1.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提升。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建设粤港澳生态湾区重要节点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逐步提高引进和新建项目产业技术标准,着眼特色农业、有机农业推动农业生态化发展;着眼信息化、智能化渗透推动工业绿色化发展;着眼融合环境优势,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
2.绿色产业规模更加壮大。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建设绿色产业集聚区。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两位数以上,绿色工业增长快于全市平均水平,都市生态农业引领全市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提升。在流域生态涵养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组团建成一批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片区,形成都市生态农业新体系。在流域绿色工业发展组团建成智能化、高端化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流域旅游养生业发展组团、商贸物流业发展组团形成休闲养生业、生态旅游业、商贸物流业、文化创意业等集聚发展。
3.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根据环境承载力要求,有效落实生态环保要求对标的产业的限制,科学合理控制开发力度,引导企业遵循产业功能组团发展。细化流域各组团、片区以及片区中各细分区域等的开发强度、功能要求;细分产业和产业环节选择;引导企业根据细化功能要求集群集聚发展,形成适合生态环境要求的产业集群。以建设产业园区为依托,布局各具特色,互补协调的产业集聚区。
4.企业体系更加协调。聚焦关键产业环节,培育壮大核心企业,做大做强优势企业,构建骨干企业体系。加快利用本地资源、发挥流域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孵化器,扶持发展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建立健全以骨干企业为主轴,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企业体系。注重流域企业体系与流域外相关行业的紧密配合,加强专业分工和产业链条的互补互促。
5.产业支撑体系更加健全。围绕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等要素,建设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和实用型技术人才;引入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提升生产和管理水平;拓展资金渠道,增强金融信贷支持能力,破解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农业生产融资难的问题;加大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负担;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健全政策服务体系,构建有利于集聚高端资源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四、空间布局
流溪河流域地理空间形如“芭蕉叶”,自东北向西南分布,叶端为吕田水、玉溪水源头区,叶根为南岗口与白泥河合流段。按照“生态保护、区域协调、产业集群、分类集聚”的发展思路,从“芭蕉叶”叶端走向叶根,引导产业集聚形成生态涵养保护区域(温泉镇以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域(温泉镇至流溪河林场地区)、都市农业区域(街口街至良口镇地区,以及近郊农业片区)、工业优化集中区域(太平镇、钟落潭镇延伸至河流出口地区)、以及第三产业代表性基地、园区点缀串链的布局结构。概括为生态涵养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组团、绿色工业发展组团、旅游养生业发展组团、商贸物流业发展组团、文化创意业发展组团等“一区五组团”产业发展格局。引导产业组团发展要遵循产业辐射延伸、承接相联成片的规律,不机械地以镇街行政区域作分割,各组团为若干产业集聚地的点状串联、相对集聚的概念。
(一)生态涵养区。
生态涵养区主要在温泉镇以北区域。包括吕田镇、良口镇、温泉镇等生态系统重要区,以及大岭山林场、流溪河林场、黄龙带水库管理区等自然保护区、饮用水资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同时也包括流溪河干、支流的源头区、生态林繁育区。生态涵养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任务,其中,生态保护红线区禁止城镇建设、工农业生产和矿产资源开发等改变区域生态系统的生产经营活动,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市政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要严格遵循环保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生态涵养区实施生态保育工程、水土修复保护工程、森林碳汇工程建设,促进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生态林业、生态种养、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产业发展,建设成为粤港澳绿色生态湾区的重要节点地。生态涵养区产业导入严格遵循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规定,严格落实禁止、限制发展的产业、产品目录,加大力度促使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一致的产业、产品以及相关活动从特定区域退出。生态涵养区加强生态补偿力度,抓好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生态环境建设,带动山区特色的文化创意、融合业态发展。
(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组团。
布局形成流溪河林场至良口镇的北部生态农业片区,温泉镇至太平镇的中部都市现代农业片区,花东镇、九龙镇、钟落潭镇、太和镇的南部近郊农业片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组团中,有部分区域延伸至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红线外的区域)。遵循区域的特定要求,优化、提升与自然生态相得益彰的生态农业、公益林业。重点发展高效种植业、特色林果业、集约畜牧业、良种繁育业、名优水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休闲农业等产业,突出现代农业、科技农业、都市现代农业特征,不断提升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把流溪河流域建设成为农耕人文特色显著的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
北部生态农业片区。包括良口镇、流溪河林场,并向北延伸至吕田镇等地。培育发展生态林业、林下经济产业,建设特色水果、蔬菜、花卉基地,结合森林、水库和山区自然风光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养生,促进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建设农业特色产业专业园区、专业村。
中部都市现代农业片区。包括温泉镇、城郊街、鳌头镇、江埔街、太平镇等地的农业区域。培育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依托万花园、万亩优质稻高产示范区、万亩水果生产示范基地、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兰花种植基地、青龙奶牛现代化牧场基地、天生卫康养猪基地,以及生态农业示范园、特种水产种苗基地等发展平台,重点发展优质稻、有机蔬菜、水果、花卉种植、生态养殖、种子种苗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无公害生态种养业;建设优质稻粮食生产基地、蔬菜生产标准园、蔬菜专业村、兰花种植基地和优势畜禽产业基地,发展以种养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
南部近郊农业片区。包括花东镇、九龙镇、钟落潭镇、太和镇、江高镇等接近中心城区的城乡结合部区域,主要发展郊区型都市农业。重点发展特色水果、花卉、有机蔬菜等专业种植、特种水产养殖业;发展设施农业、农业科技研发服务、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产品展销业;依托白云流溪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白云(流溪湾—白海面)万亩都市现代农业观光园、岭南特色水乡和古村落观光区、巴江河水乡花田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湿地示范区、桃花种植区和古村落观光区休闲区。
(三)绿色工业发展组团。
流溪河流域工业发展要抓好优化升级、壮大提升双主线,围绕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完善这个根本,抓住全市建设以白云区北部、花都区及从化区西部和南部为北翼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带的机遇,布局在太平镇、鳌头镇、花东镇、钟落潭镇、九龙镇、太和镇、江高镇等工业基础较好,且离流溪河有足够间距的镇街大力发展绿色工业、谋划充实壮大高端、智能、绿色产业环节。绿色工业发展组团包括九龙、太平、钟落潭、花东片区,鳌头、江埔片区,太和、江高片区。流溪河流域工业组团布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控制线区、水源保护区、水环境管控区等功能区域的环保要求,选择工业产业细分门类、产业环节,坚持重点产业领域充实与改造升级并举的发展方针,注重引进培育环境压力低的先进制造业和IAB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无污染、低排废产业环节或细分行业,注重以信息技术、环保技术带动工业改造升级,加快不符合要求的产业、产品的淘汰和退出。坚持工业集聚化、园区化发展,以园区集聚实现排污排废集中处理,形成区域产业配套协作链条和市场影响力。
九龙、太平、钟落潭、花东片区。对接融入全市IAB和NEM产业发展计划,以中新广州知识城为中心,突出创新要素,带动周边太平镇、钟落潭、花东镇等联动发展。片区东部,发挥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带动作用,带动片区中部、西部工业发展和提升。围绕知识城开发建设,推进九龙工业园、金龙工业园、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园、腾飞科技园等园区以及金发科技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基地、京东华南商城等项目建设,发展环保节能、新材料与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绿色工业集群。片区中部,以钟落潭镇、太平镇为主,推动从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提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实高端产业环节,打造智能装备和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北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地建设。重点布局发展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航空电子等产业。片区西部,包括花东镇、花山镇以及人和镇部分地区,融合空港资源,发展三大产业集群。一是航空产业集群。依托广州白云航空电子科技产业园,集聚航空电子专业人才,发展航空电子产业和无人机制造业等产业;依托新科宇航广州飞机维修基地、通用飞机及零部件制造基地、花都高新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提升,重点发展飞机维修及零配件制造业、航空类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集聚形成国家级航材及零部件修造产业集群。二是光电子、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金谷工业园、花都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发展LED光电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高新产业。三是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华侨科技工业园等工业集聚地,吸纳花都汽车产业基地的辐射作用,壮大机械制造、汽车零配件产业。
鳌头、江埔片区。包括鳌头镇以及城郊街、街口街、江埔街的工业集聚地。布局高技术、绿色产业环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机电制造等工业。加强片区与空港经济区产业联动,把明珠工业园作为该片区重要工业集聚地加以打造,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城郊街、街口街和江埔街要发挥区域集聚优势,注重发展智能电器产业以及高效节能技术、先进环保技术、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工业。
江高、太和片区。包括江高镇、太和镇、人和镇以及同和街等工业集聚地,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辐射,彰显近郊产业特征,布局发展科技型、总部型工业,以及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器制造业。推广民营科技园的成功经验,建设科学家村、创业孵化、大数据服务、产业金融等产业集聚基地,形成科技创新走廊的北部节点。建设神山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大田铁路经济产业园,提升白云电器节能与智能电气产业园、白云工业园、居家用品产业园等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智能电器及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降低产业排废压力。
(四)旅游养生业发展组团。
旅游养生健康产业以代表性基地、园区建设点缀在流域生态环境空间较好的镇衔,主要分布在吕田镇、良口镇、温泉镇、鳌头镇、城郊街、花东镇、人和镇、钟落潭镇、太和镇等地。重点发展森林康养、温泉养生、旅游观光、体育健康旅游、休闲度假、生命健康等产业。根据环境负荷、资源特色重点发展森林山水度假养生片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片区、生命健康产业片区,建设成为休闲、健康产业新高地。
森林山水度假养生片区。主要布局在吕田镇、良口镇、温泉镇、流溪河林场、大岭山林场、黄龙带水库等地。围绕保护生态系统、自然风光,发展美丽健康产业。以世界珍稀温泉、特色山水风光为元素,以打造特色小镇、温泉景区、森林公园等为着力点,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创意、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的产业景观带和产业带。
乡村休闲旅游片区。主要布局在鳌头镇、城郊街、江埔街、花东镇等地。依托种养业资源,开发一批特色农业旅游精品项目,大力发展种养体验、农耕文化、农业观光、科研科普等特色生态旅游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利用万达文化旅游项目、九龙湖休闲度假区、岭南生态蝴蝶谷等重要旅游项目影响力,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优势旅游业。
生命健康产业片区。主要布局在太平镇、钟落潭镇、人和镇、太和镇等地。依托珠江生命健康城、银林湖国际养生养老基地、白云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健康城职业教育片区、帽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载体,建设健康医疗服务区,发展集“医、养、康、游”为一体的国际化生命健康复合体。发挥白云山制药总厂、化学制药厂、和黄中药等载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生命健康产业。推动白云山风景区、南湖旅游度假区连片发展,形成风景名胜度假养生区。整合空港经济区旅客资源以及流溪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帽峰山休闲度假区、流溪湾—白海面都市现代农业观光园的旅游、休闲资源等多方面优势,推进发展艺术画廊、房车基地、水上风情、民宿体验等旅游休闲经济带。
(五)商贸物流业发展组团。
重点布局在街口街、鳌头镇、花东镇、钟落潭镇、人和镇、太和镇、同和街等商贸物流基础较为扎实的镇街。充分发挥白云国际机场、铁路、公路、地铁等交通优势,以及从化城区商贸集聚优势、近郊商贸相对发达优势,建设从化区域中心商贸区、空港辐射带动现代物流区、城郊商贸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业,催生和壮大金融、商务服务等服务业,形成高端服务、服务机制完善的潜力区。
从化区域中心商贸片区。重点为街口街、江埔街、城郊街等地。以打造从化城区中心为目标,发展金融、商贸(电子商务)、科技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以及文化娱乐、公共服务业。发挥好105国道、355省道等交通聚商优势,打造以地铁江埔站、从化客运站、从化大道等为节点的经贸圈,推进区级商业CBD(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发展。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企业合作,积极引入和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建设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园区。
空港辐射带动现代物流片区。重点为人和镇、花东镇(花山镇)、鳌头镇、钟落潭镇等地。一是建设国家级空港综合保税区、空港国际物流园区、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商务航空服务基地、电子商务及航空综合物流中心、广州航空产业运行保障基地等载体,形成航空物流配送中心和跨境电商基地,发展空港物流、临空商务、高端服务等临空特色服务产业。二是发挥京港澳高速等主要交通线路、空港等综合交通优势,在鳌头镇、花东镇等布局建设枢纽型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重点推进从化明珠工业物流园、鳌头镇国家农产品加工物流园、花都富力物流园等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三是建设陆、空、地、铁等各种物流方式互相衔接,信息网络与基地协同,运输、包装、分类检索以及加工增值等融通的产业链条和协作体系。
城郊商贸片区。主要是太和镇、均禾街、同和街、永平街、嘉禾街等靠近中心城区的镇街,发展与中心城区互补呼应现代商贸业。发展集市展贸、分销配送、供应链产业。优化布局,建设提升现代批发市场、汽车产品集市。集聚发展商务服务业,培育商务服务集群。挖掘交通节点、镇中心区、传统圩市聚商集贸潜力,打造交通沿线商贸圈、文化风情街、特色集贸区。
(六)文化创意业发展组团。
重点布局在温泉镇、太平镇、花东(花山)镇、钟落潭镇、嘉禾街等具有较好生态、文化、景观资源的镇街。大力引进文化创意类龙头企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影视创意、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等产业。引导集聚发展温泉文化创意片区,太平动漫创意片区,花东、花山民间工艺创意片区,钟落潭职业技术教育片区,嘉禾工业设计创意片区,打造广州北部区域文化创意中心品牌,建设全市新的文化、知识密集区。温泉文化创意片区。以温泉镇为中心,规划建设动漫创意主题馆、动漫会展交易区等载体,建设创意文化沙龙、创意艺术村、国际生态设计小镇,借助温泉、旅游度假、商务服务集聚人气和氛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太平动漫创意片区。以太平镇为中心,依托广东动漫城、天人山水创意产业园等,规划建设动漫创意设计村,侧重发展网游、动漫设计、数字影视、动漫推介展贸等文化创意产业。花东(花山)民间工艺创意片区。主要包括花东镇、花山镇。建设提升华侨文化风情街、中国民间工艺博览园,充实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延伸打造设计师小镇、VR(虚拟现实)小镇等平台,建设特色创意基地。
钟落潭职业技术教育片区。以钟落潭镇为中心,依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初步集聚,规划建设高校园区、公共服务配套区,延伸发展高校创新科技园区、创意孵化基地,发展围绕职业教育展开的文化创意产业。
嘉禾工业设计创意片区。实施旧工业厂房改造升级工程,建设鹤龙旧工业厂房升级产业园,提升白云科技创意产业园、嘉禾创意产业园建设水平。发展壮大产品设计、包装设计、设计交流培训等产业。
五、发展重点与举措
根据流溪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引导都市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适合的空间集聚发展,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业态,特别重视对制造业产业环节、产品类别的筛选和控制,选择发展技术先进、清洁安全、排污排废少的产业细分行业、产业环节和产品门类。
(一)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以“高效、生态、特色、智慧”为目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发展蔬菜、水果、花卉以及畜禽、水产等优势种养业,壮大种子种苗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观光休闲农业。
1.发展重点。
(1)粮食和蔬菜产业。发展优质水稻、优质杂粮、高产薯类。抓好高标准农田、良种“繁育推”两个重点,提升产粮区的产出效益。在从化区、白云区建设一批粮食、蔬菜高质、高效连片生产基地,发展大棚种植、节水喷灌等设施农业,增强粮食、蔬菜生产抗灾能力,保持生产总量不下降。
(2)水果和花卉产业。发展经济价值高的观赏品种、休闲食品水果。推动水果、花卉在流域相关地区适度集聚发展。培育壮大水果、花卉连片生产,同类品种规模化生产,打造专业村、集群生产区。提升水果花卉市场建设水平,挖掘“赏花品果”文化内涵和市场因素,发展“互联网+”,推动种养向展销、贸易、体验等业态延伸。
(3)畜牧和水产业。严格环境保护要求,立足排污物可消化,环境负荷可承受原则细化界定禁养区、非禁养区,支持畜牧、水产养殖业适度发展,鼓励山区乡村家庭饲养。发展“广州市场(窗口)+市外养殖基地”链式生产模式,支持养殖企业在流域发展研发、育种、销售、结算等产业环节,帮助企业在市外建立养殖基地。规划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畜禽养殖场,高标准整治连片鱼塘,发展科技化、规范化饲养。
(4)种子种苗产业。推进“广州(国际)种业中心”建设,改造升级广州优质花卉示范基地(从化)种苗繁育室,建设种业电子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农业主导品种种养示范区,重点发展粮食作物、蔬菜、岭南水果、花卉、畜牧和水产等种业,实施荔枝、龙眼等品种改良。
(5)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畜禽、水产、种子种苗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建设全省重点粮食加工基地。着力引进新技术、新经营模式,推动农产品向综合利用精深加工发展,加快发展保鲜、冷链配送业,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总部企业。
2.发展举措。
(1)推动优势农业向优势区域适度集中发展。以农田水利、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万花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流溪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8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水平,推进申报建设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空港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白云人和)、巴江河水乡花田生态农业示范区,打造蔬菜、花卉、水果、养殖等连片生产基地,引导优势种养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基地、园区等特色产业板块集中生产。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优质水稻、优质杂粮、岭南特色园艺作物、标准化健康养殖等业态,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种养业。
(2)加快流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创建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抓手,强化农业化肥、农药使用管控,实施农业生产良好操作规范(GMPs)、良好农业操作工程(GAPs),创建高质农产品品牌。强化“一村一品牌”发展,着力打造从化有机蔬菜、上罗无核红柿、联溪三华李、黄龙带杨梅、达溪高山番薯、李溪石硖龙眼、京塘莲藕等区域品牌。规划建设流域北部种业“繁育推”基地,打造种业新品牌。实施特色品牌农产品支持政策,推进“广州品牌农业都市行”活动,开展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推介、评选活动,建立“名特优新”系列农产品品牌。
(3)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按照“一产集聚二三产,二三产带动一产”原则,建设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特色村、特色镇、特色园区。结合农业资源特点,发挥太平镇、钟落潭镇、九龙镇、江高镇等地工业优势,推动发展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相对集聚的特色镇;挖掘太平镇、鳌头镇、花东镇等地区位交通优势,推动发展一批农产品储存、加工、物流等相对集聚特色镇;发挥好城乡结合部接近中心城区的市场资源、空间资源的两头优势,推动农产品商贸发展;布局发展一批种养基地,推动发展一批种养相对集聚的特色镇。围绕种养体验、种养观光和时令产品品尝、健康农产品展贸,拓展农耕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农产品加工鉴赏等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
(4)深化“互联网+农村”发展。加快推进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互联网+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特别是现代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综合服务系统等基础性公共平台。更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支持。实施农业物联网试点工程,加快推进设施园艺、标准化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支持大型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加强产销衔接,发展农村电商和“订单农业”。
(5)提升农业设施水平。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快鱼塘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道路和备耕路网建设,畅通农业生产运输交通网络。实施农村水利补短板工程,增强农村水利服务种养业的实效,提升防洪排涝安全水平。推动服务农业生产电力、能源网络建设,引进新农技,支持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装备改造升级,加强农业机械、设施设备与农艺融合,促进工程、生物、信息、环境等技术集成应用。
(6)发展农业科技。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扶持广州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发展,发挥其在农业科研中的优势;支持企业与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机构合作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完善市、区、镇街三级农业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引进、示范和推广良种良法等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创新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广农技社会化服务。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拓展农业技术服务广度、深度。
(二)优质高效发展现代服务业。
流溪河中、上游地区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围绕生态功能建设,注重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文化创意、高端商务等优势服务业,下游、河口段地区主要发挥工商业基础好、区位交通等优势,注重发展现代物流、空港经济、商贸会展、科技服务、设计创意、金融保险等具有潜力的服务业。
1.发展重点。
(1)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山、水、农、林、文”等资源优势,挖掘生态休闲、温泉养生、乡村风情、农业观光等特色生态旅游产品,打造流溪河观光旅游带,建设国家生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完善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提升一批从主干道通达生态旅游区域“连线路”。抓好2个国家森林公园、一批温泉度假村、11个特色小镇、五大美丽乡村片区(西塘、西和、联溪、锦洞、莲麻),以及万亩李花、万亩竹林等生态旅游代表性景点建设。创建一批旅游文化特色村、星级农家乐和3A-4A级乡村旅游景区。优化区域景点与旅游线路布局,打造区域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建立一批引导至旅游景区标识、指引,推进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健康养生业。支持珠江生命健康城、颐乐养生文化村、
“天人山水”创意产业与养生乐园、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等载体建设,发展大健康养生产业。发挥流域相对集聚的生物医药制造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延伸拓展医疗检测、康复、疫病预防等健康管理服务业。融合温泉、山水、森林等生态资源优势,布局发展高端养老、养生产业。运营好林、竹、花、果等绿色资源,发展休闲健康产业。培育建设健康养生科研机构,发展健康科研、健康教育等产业。融合互联网技术优势,发展远程诊断等医疗服务业。创办医疗养生旅游节、养生论坛,积极营造健康养生市场。
(3)现代物流业。围绕建设国际航空枢纽,集聚高端资源,加快广州空港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空港经济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园区。推进广州大田铁路物流基地(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从化明珠工业物流园、鳌头镇国家农产品加工物流园、花都富力物流园等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发展服务空运、陆运转换联运的现代物流业。加快提升白云综合保税区功能,壮大空港物流业。整合近郊区域货物集聚优势,发展城市配送物流业。完善配套物流设施,发展物流调度中心、结算中心、营销中心等企业总部,打造电子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南方物流信息交换中枢。实施产业物流示范工程,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物流。
(4)现代商贸业。打造街口街、江埔街、城郊街组成的从化区域商贸中心片区。在人口相对集中的节点镇街规划建设一批商贸集聚区。以商贸平台建设为支点,集聚现代商贸服务企业、知名品牌总经销(代理)商,形成商贸企业集群。整合提升零售商业服务设施和商业业态,建设综合性的商业设施,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业、专业店、专卖店等商贸业态,促进开放式购物中心、百货店、超市等发展,完善商贸业态体系。把电子商务作为流域商贸业发展重点,规划建设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创新信用、票据、运作规范等方面政策举措,创新“互联网+农村”发展模式。
(5)商务会展业。发挥白云国际机场优势,建设临空商务园区、广州航空服务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商务产业集群。承接中心城区的辐射,在近郊区发展壮大会计、法律、广告、咨询等商务服务业。挖掘流溪河流域适宜居住、特色餐饮和休闲氛围等优势,营造商务服务企业集群。建设广交会等国家级综合展会的后勤配套支撑体系,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带动会展配套服务业发展。扩大花都汽车论坛等国际影响力,引入和创办国内外著名会展,塑造会议、会展品牌。
(6)文化创意产业。聚焦特色资源,着力载体建设,着力培育壮大创意产业,重点发展五类创意产业。一是以数字技术为特色的动漫、影视制作、VR创意产业。二是以制造业延伸服务为特色的工业设计创意产业。三是以职业教育延伸发展为特色的创意孵化、创意交流培训产业。四是以拓展创意市场为特色的创意推介、展销产业。五是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民间创意产业。
(7)科技服务业。构建科技研发、科技中介、科研信息、技术服务互相支撑的现代科技服务产业体系。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在白云民营科技园、花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钟落潭医药产业集聚区等创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在中新广州知识城、从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一批高等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白云敏捷科汇中心、绿地总部大厦、恒盛总部等一批总部项目功能,培育集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实施科技服务外包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服务外包企业。
(8)职业教育培训产业。依托钟落潭职业教育集聚片区,打造职业教育校企联盟,创建职业教育与产业交流协作平台,建设职业教育集聚区。围绕职业教育整体效能提升,优化功能布局,建设专业化的功能单元。引入职业教育品牌企业、职教名校。发展跨境电商运营培训中心、空港技术人员培训中心、空港服务人员培训实习基地等相关教育培训服务业。发挥职业培训资源优势,发展技术孵化、创业孵化等服务业。
2.发展举措。
(1)推动服务业开放合作发展。依托知识城、(从化、花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港经济区、保税区,建设服务业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和产业基地。积极引入国内外大型服务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施跨区域经营。支持企业以技术为纽带,通过产业联盟或技术联盟等方式,拓展服务市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珠江经济带和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发展,深化与珠三角地区在物流、研发设计、商务会展、科技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与中心城区互动发展,扩大健康养生、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特色服务业的服务范围。
(2)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以空间上的组团式发展为导向,利用机场、铁路、快速高速路干线等交通基础设施优势,生态环境等特色自然资源条件,引导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链配套协作的产业集群。优化布局,建设物流、商贸、金融、文化创意、旅游健康等一批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地。重点打造空港物流园区、民营科技园、广东动漫产业园、从化区域中心商贸区等一批产业集聚区。以集聚区建设创造企业发展共同需要的市场氛围、公共服务、排废排污集中处理等条件。针对服务业不同行业特质,分门别类制定支持政策和措施,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
(3)推动服务业融合发展。着眼乡村产业振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催生和壮大流域服务业,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融合发展主体,培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村资源与旅游、医疗、教育、文化深度融合,培育生命健康、乡村观光休闲等服务业的发展。开发古村落、特色风情、农耕文化,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融合产业基础和宜居宜业环境等两方面优势,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全力推动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对农村产业的渗透,催生智能农业,壮大电子商务等新业态。通过技术融合创新改造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
(4)培育服务业骨干企业。以市场换取投资、以资源集聚资本,积极引入大型服务企业。支持服务企业在流域设立分支机构或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企业总部,着力推动中心城区企业向流域延伸布点。支持林安物流、华邦冷链等骨干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在具有旅游观光、健康养生等资源和产业基础的区域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结合财富小镇、金融小镇的建设努力发展一批区域性金融骨干企业。
(5)着力打造服务业品牌。加强服务品牌培育和引进,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加大对创建服务业品牌的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服务业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聚焦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创建服务品牌。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或加盟、连锁、托管等模式创新,实现规模化发展;支持服务专业化发展。推进标准化建设,实现品牌提升和创新,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省、市行业标准制订,建立健全服务行业标准体系。
(三)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以绿色、低碳、高端、高效为目标,推动制造业走产业集群、资源集聚、土地集约、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加大力度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环节、生产工艺以及产品。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整体水平,推动汽车制造、智能电器、输配电设备、航空修造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1.发展重点。
(1)汽车及配件制造。依托从化、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壮大提升汽车装备产业集群,做强白云汽配产业。充分利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强汽车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升汽车产业整体水平。加快纯电动汽车示范推广,促进广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达产。提高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大力发展发动机、制动系统、燃油喷射系统、汽车电子、高储能锂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着力加快汽车后市场建设,推动汽车产业集聚发展。
(2)智能家电。依托广州万宝从化工业园、白云电器节能与智能电气产业园、居家用品园,发挥万宝集团、奥太华、欧派家居、中宇集团、中央大厨房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整合智力和技术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规划打造智能家电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和专业化制造基地。发展智能网络和3C融合家电产品,智能和节能环保型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以及新型小家电等优势产品。
(3)输配电设备制造。依托白云电气集团、从化AREVA集团输配电等企业发展,壮大成套化、智能化输配电产品制造业。依托明兴电缆等一批企业发展,提升专业化产品制造水平。瞄准输变电网络高压化、长距离输送的市场需求,鼓励输配电产品生产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着力研发超高压、适应极端气候条件等高端产品。积极推动部件集成化、基础件高端化,实现输配电设备优势产品规模化发展,延伸发展输配电产业体系。加强技术研发,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做强冷热冲压、电机等产品。围绕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的发展提升,培育一批专项产品、专项技术领先的输配电生产制造中小企业,壮大输配电产业集群。
(4)航空修造。紧跟国家大飞机和支线飞机快速发展步伐,依托花东镇通用飞机及零部件制造基地、新科宇航广州飞机维修基地和人和镇广州航空产业基地,加快壮大航空制造、维修产业。加强与国内外航空研发机构技术协作,引入技术实力强的研发机构,力争在航空修造专项技术、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顺应我国低空领域逐步放开,激发小型飞机、商务飞机市场的趋势,发展小型飞机、商务飞机及零部件制造。
2.发展举措。
(1)推动制造业集聚化发展。以集聚发展作为制造业发展提升重要路径,整合资源,着力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主导产业突出的专业园区。从交通、水电、治污、减排等方面着力完善产业园、“退二”基地、工业集聚地等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制造业向园区集中集聚。打造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配套体系,实现水、电、气、热等集中供给,排污排废等集中处理,以园区资源融合、资源共享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做实生态环保措施。重点提升明珠工业园、高技术产业园、民营科技园、腾飞科技园、航空电子科技园等一批产业园区的发展水平。
(2)推动制造业集群化发展。依托产业园区、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引导相关产业链配套企业(项目)集聚发展。梳理出各园区、各行业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实施扶大带小措施。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积极发展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打造汽车、输配电设备、医药、智能电器、精细化工、航空制造维修等重要产业集群。围绕骨干项目建设,组织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招商,沿产业全链条集聚产业群。延伸发展研发设计、销售、物流和仓储以及售后服务等产业链。
(3)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立足制造业优势行业、优势产业环节、优势产品,对标国内外先进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以引进推动自主创新,以产业技术契合点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技术学习、技术合作,吸收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支持措施,落实装备首台(套)以及新材料首批次、新软件首版次优惠政策。针对流域中小企业的特点,支持企业设立行业领先的专项研发中心、专项设计机构,打造行业内“小、专、特”创新强手。力争在细分行业参与国家、区域技术标准的制定,培育“特、专”行业品牌。
(4)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遵循工业发展规律,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渗透和融合,发展智能电器、智能装备等产业。培育智能化农业机械制造业。加快推动云计算、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改造和提升工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在汽车产业推动智能化工厂改造,在医药、家电、输配电制造等领域大力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借助网络技术和数据处理发展延伸远程设计、故障诊断、检验检测等智能化产业链条。
(5)推动工业支撑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体系,构建流域生产性专项物流、专项配送、技术咨询、工业设计、联合展销等生产性服务链条。推动万宝集团、广汽比亚迪、亨龙机电等龙头企业率先延伸生产性服务产业链。在汽车及配件、智能家电、电力设备制造、航空制造维修等产业,打造一批专业服务企业和机构。培育发展服务汽车后市场等行业特色的金融服务机构。在工业园区、集聚地着力建设一批生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
(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
顺应产业梯次升级发展规律和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以广州的区位优势,中心城市的开放优势,千年商都的人文优势,流域的生态环境优势,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企业落户。谋划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打造提升一批有集聚企业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新业态。加快承接和引进创新资源,聚焦IAB、NEM产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新突破。同时,坚持以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为原则,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入开始,高标准选择产业环节,限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中环境压力较大的生产环节。
1.发展重点。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进实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机器人、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半导体照明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业。根据与流域产业发展条件、基础和环境匹配度,梳理出新一代信息技术若干细分行业、产业环节作为率先培育的突破口,加快壮大规模。重点推动机器人、电子信息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等发展壮大,培育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产业链。
(2)生物医药产业。抓住生物医药企业向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