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广东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3-02-28 14:23:19

2006-2010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增创珠海经济特区新优势,加快建设珠三角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具有重要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珠海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克服了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我市在"十一五"时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005年本地生产总值(GDP)达到634.58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3.8%,高出"九五"时期3个百分点;人均GDP由2000年的2.67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4.53万元(折合约5525美元),提前一年完成预期目标,在全省位居第三;工业和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1%和8.2%;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9.2%、13.8%、24.2%和15.1%.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办工业取得新进展,农业生产平稳,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4.2∶55.5∶40.3调整为2005年的3.2∶51.9∶44.9.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工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以电力能源、石化、钢铁为代表的临港重化工业发展迅速,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40.6∶59.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工业西进"成效显著,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由2000年的22.2%提高到2005年的46.6%.

  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粤西沿海高速公路珠海段建成通车,江珠高速公路珠海段即将完工,广珠城际轨道交通正式动工。高栏港区两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开工建设,珠海港已成为珠三角重要的进口液化气仓储转运基地。广东省第二个LNG接收站落户珠海。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等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珠港大道、昌盛大桥、横坑大桥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城市多条主干道改造工程完成,有效改善了市区交通状况。城中村改造取得明显成效,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美化了城市景观。大学园区、高新区和临港工业区等园区配套建设逐步完善。珠海电厂3#和4#机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情侣北路等项目正加紧建设。

  4.改革开放和区域合作迈出新步伐。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国有资本在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的主导作用有所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率先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减轻。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机关作风建设已见成效。商用土地交易、产权交易等八个中心运作更加规范,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和集中监管。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逐步改善,招商引资成绩明显,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落户我市,五年进出口总额累计达870亿美元,年均增长22.8%,其中出口累计357亿美元,年均增长24.2%,比"九五"时期高12.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35.5亿美元。珠港澳合作密切,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取得新进展,珠澳跨境工业区即将封关运作。

  5.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科教文卫事业投入力度加大,改造薄弱学校工作成效显著,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引进了一批国内著名高校在我市设立校区(分校)和产学研基地,大学园区已成为广东省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2005年有7所大学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达5.2万人,居全省第二。建设"广东现代化科技示范市"和"广东信息化综合试点城市"取得成效,电子政务全面启动,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连续六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全面落实。城乡医疗水平得到改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得到提高。扩大就业与促进再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17年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任务,连续5年获得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城市称号。积极推进依法治市,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入。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成效显著,获得省文明城市称号。

  6.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08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655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31.1%和48.3%.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各项指标继续在珠三角城市群中保持前列。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37%改善为2005年的33.2%.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3平方米。农村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水泥路,城乡生活用电实现了同网同价。农村饮水工程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总分连续九年名列第一,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查,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

  "十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市的综合实力大大提高,进一步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为"十一五"和未来一段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发展环境。

  今后五年,对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这个时期是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扩张,打造珠江口西岸的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的重要时期;是加快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确立沿海主枢纽港地位,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的重要时期;是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区位优势,增创经济特区新优势,打造泛珠三角及粤港澳合作平台和建设珠三角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珠海、平安珠海、文化珠海、生态珠海,打造"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魅力城市的重要时期。

  新的发展时期,我市既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不利因素。

  1.发展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世界经济持续向好,以重化工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扩张加快,我国与东盟等周边国家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我市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泛珠三角经济区域逐步形成,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入,珠江口西岸发展步伐加快,国家和省对珠海发展寄予厚望,经济特区功能优势不断增强,将使我市在区域合作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未来几年,港珠澳大桥等一批大型基础设施加紧建设,我市将由交通末梢向区域交通枢纽转变,发展潜力巨大。

  2.面临的挑战。

  国际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贸易摩擦纠纷增多,我市外向型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给我市带来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大。从自身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经济总量不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效益有待提高;产业选择不确定,龙头企业少,园区特色不明显,集聚能力不强;"双港"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功能较弱,城乡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配套成本偏高,水电资源出现季节性短缺;历史债务负担沉重;改革锐气减弱,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弊端在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等。

  我们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大力弘扬特区精神,承前启后,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继续当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区,全面开创珠海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以人为本,速度与效益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五大原则,大力推进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对外开放、科技自主、城市建设与管理五大创新,发挥区位、环境、特区品牌三大优势,全面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三产旺市"三大战略,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新型工业化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着力培育集散、生产、创新、服务四大城市核心功能,实现我市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珠三角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

  "十一五"期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三大发展战略,转变观念,创新模式,实现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1.工业强市战略。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带动城市化。发挥临海优势大办工业,依托港口资源办大工业。坚持科学分区,合理布局,引导产业聚集,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都市工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以信息、生物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延伸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临港重化工业,逐步形成大中小型企业配套、轻重工业并举、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相结合、有规模有特色的工业体系。

  2.科教兴市战略。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依托高新区大学园区建设科教新城,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独具特色、竞争力强、高附加值产业聚集的自主创新基地。构建有珠海特色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创新型城市。

  3.三产旺市战略。

  利用加入WTO服务业后过渡期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改善服务业的政策体制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渠道,优化服务业结构,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抓住未来交通等基础设施重大改善的契机,充分发挥区位、特区品牌、环境三大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会展、物流、房地产、金融、商贸、信息服务等服务业,扶持总部经济发展,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打造珠江口西岸区域综合服务中心。

  (二)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富裕的小康水平。

  "十一五"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1.经济发展更快更好。

  "十一五"期间前两年打牢基础,GDP年均增长13%以上,后三年加快发展,GDP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GDP总量比2005年翻一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15%以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1.4∶53.6∶45.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

  2.体制法制更加健全。

  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初步构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形成更加适应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社会管理体制。法治珠海建设取得新成就。

  3.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基本建成集散能力较强的交通网络和公共基础设施,实现向区域交通枢纽城市转变。形成较强带动力和辐射力的城市生产、创新和服务功能,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效。

  4.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宽容诚信的社会环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10年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66万人、7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

  5.生态环境更加友好。

  生态环境建设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2010年环境综合指数达到90分,居民生活工作环境继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发展。形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

  6.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农渔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到2010年,恩格尔系数为32%,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平均预期寿命达78岁。

  到2020年,人均GDP比2010年翻一番,超过2万美元,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地区水平。

  三、主要任务

  实现以上发展目标,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双赢,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完成十大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一)壮大经济规模。

  "十一五"期间,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主线,集中力量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我市经济总量和效益迈上新台阶。

  1.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坚持以工业为主导,依靠工业发展推动经济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提升,努力构建广东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680亿元,年均增长17%.

  做优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建设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开发一批行业应用、网络通信、财税金融、教育娱乐等软件产品,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把珠海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较大的软件和集成电路开发生产中心。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中成药、制剂、保健食品等生物产品,加强中药材和中成药的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规模化生产水平。利用高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做大临港重化工业。大力发展石化、能源、钢铁、造纸等产业,把临港工业区建设成为集群效应强、生产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的重化工业基地。加快PTA二期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对二甲苯、苯、邻二甲苯、丁辛醇、聚苯乙烯、丙烯、聚丙烯、丙烯酸、烧碱等石化产品,争取大炼油、大乙烯项目落户珠海。加快珠海电厂3-6#机组和LNG电厂建设,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围绕和借助电力形成的能源优势吸引电冶联营、热电联产、粉煤灰利用等后续产业。

  做强现代制造业。引导现有制造业由加工装配向零部件制造、研发设计延伸,实现"珠海加工"向"珠海制造"、"珠海创造"转变,增强产业竞争力。重点发展电子设备、家电电气、精密机械和交通设备制造等产业。不断延伸电子设备产业链条,形成线路板、电脑耗材、电子元器件和数字化装备等一大批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家电电气产业重点发展以空调机为主的大宗名牌家电产品,发展小型化、专用化、便捷化的各类小家电和办公设备。引进大型船舶修造项目,发展民用航空和汽车零配件工业,加快游艇制造基地和大型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设备制造项目建设。发展创意设计、高级分装等都市工业。

  2.实施三产旺市战略。

  大力发展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房地产、旅游等支柱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传统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

  壮大房地产业。保持合理的商用土地供应规模,科学调控房地产市场。发挥环境效应,做优城市品牌,提升土地价值。区分主城区、中心镇、产业园区,发展不同层次的房地产。保持珠海山海风光特色,适度控制高密度、高容积率的住宅小区。中心城区重点建设中高档商务型、消费型商品房,兼顾建设经济实用型住房。基本完成香洲主城区城中旧村改造,加快整治和消化烂尾楼。积极推进西部地区的房地产开发,重视产业园区周边地区房地产发展。201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

  做旺旅游会展业。树立大旅游概念,突出"海上云天、天下珠海"形象,塑造浪漫之城品牌。围绕休闲度假、海洋海岛、自然生态、人文历史、会议展览五大特色,实现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加强大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强化旅游市场管理。引进国际会展品牌,推进会展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十一五"期间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3%.

  加快发展物流业。发挥"双港"作用,实现临港、临空工业与现代物流业的协调发展,巩固珠江口西岸油气化学品集散中心地位,重点发展集装箱远洋运输,努力建设珠江口西岸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建设海港、空港等物流园区。201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17%.

  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产业。大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制定扶持政策,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以及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投资等各类金融业机构进入珠海,加快发展具有区域辐射力的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支持企业上市,进一步完善珠海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

  培育新兴文化产业。重点发展传媒、印刷、动漫、广告创意、文化艺术与休闲等产业。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加快会计律师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经纪服务业等中介服务业发展。

  3.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以骨干企业和特色产业为纽带,引进簇群配套的中小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降低企业生产和运作成本。创新园区开发模式,强化产业政策和目录引导,促进产业集聚,形成梯度分布、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配套的园区发展格局。建设好临港石化产业聚集区,以广东省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南方软件园为重点,建设好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区,按专业化、配套化的原则发展电子电器、医药和医疗器械、服装、游艇、航空等特色产业园区和专业镇,提升产业集群的规模和竞争力。落实土地等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在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电力能源、机械制造、旅游、物流等支柱行业,积极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重视资本市场在企业跨越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实现资本扩张。实施名牌品牌带动战略,树立高质量、高技术、信誉好的珠海制造品牌。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港口、铁路、干线路网、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构建区域交通枢纽和航运物流中心,增强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功能。

  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积极推动港珠澳大桥尽早开工建设,做好大桥珠海侧连接线前期准备工作。加快珠海港建设步伐,重点建设高栏港区集装箱、公用石化和大宗散货码头及10万吨级航道疏浚工程,抓紧高栏港区和万山港区深水岸线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力争"十一五"期间高栏港区建成4个5-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2个8万吨级公用石化码头、3个大宗散货码头、1个10万吨级LNG码头等,积极推进30万吨级原油码头建设,为临港重化产业及珠海工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港口配套服务。做好桂山岛10万吨级固定式码头改造工作,扩建20万方油库,筹建万山港10万吨级油码头。通过五年努力,初步形成华南沿海主枢纽港的基本框架。加快珠海机场的对外合作步伐,充分发挥空港作用。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网络骨架初步形成,广珠铁路、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实现通车,江珠高速公路通珠海机场段、太澳高速公路珠海段、S365斗门大桥至井岸二桥段改造基本建成。加快香洲主城区快速干道系统的研究、规划,逐步把珠海大道等若干条城市道路改造成快速干道,实现与高速公路网的无缝衔接,使出入城区更加方便快捷。启动金凤路、东西部第二通道和珠港大道快速干道改造工程建设。

  2.全面推进信息化。

  加快建设电子政务,促进政务公开,完善公文交换系统,政府部门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完成珠海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完善政法网以及社会治安监控系统。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全面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口岸、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口、档案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加快建设面向公众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到2010年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信息化体系。

  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建成22公里日提水100万方的香洲主城区及澳门供水保障工程,实现西水东调,解决咸潮期的供水问题。2010年南区水厂形成日供水30万方的能力。完善西区供水工程,建成乾务水厂、黄杨泵站以及配套管线。完善社区、镇村及海岛供水工程,2007年全面实现供水抄表到户。逐步推行城市分质供水,新建住宅小区必须建设分质供水系统。逐步实施城市市政道路、园林、路灯的改造升级工程。提高供电保障能力,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40万千瓦。加快城市供电设施建设,新建1座500kV、6座100kV变电站。完善通信设施建设,新建一批通信枢纽中心站和基站。积极配合广东省第二个LNG项目、南海天然气项目分别登陆高栏港和横琴岛,加快推进燃气设施建设,实现以管道天然气为主的民用供气方式,大力发展商业餐饮、工业供热、燃气汽车等新领域用户,2010年,管道居民用户达到11万户,香洲城区覆盖率达到50%以上。2010年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和其他主要海堤的达标加固。

  (三)打造城市新格局。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主城区城市品质,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培育城市集散、生产、创新和服务功能,奠定珠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基础。

  1.调整区域空间结构。

  根据我市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全市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

  香洲主城区为我市未来几年的优化开发区域,继续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该区域的土地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其开发受空间和环境的制约十分明显,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资源,通过城市更新改造,优化整合土地使用,走占用土地少、消耗资源少和排放污染少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培育城市核心功能,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夯实基础。

  金湾斗门城区、经济功能区和产业园区是我市发展的重点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的资源环境承受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的条件较好。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壮大经济规模。增强吸纳资金、技术、产业和人口的能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成新的经济密集区和重要的经济动力源。

  非保护区的农田、湿地、山体、岸线、河口、滩涂等区域应成为我市的限制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脆弱,对城市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宜集聚经济和人口。要坚持保护优先、积极培育、适度开发,采取各种必要的法律、行政、经济措施,不断优化生态环境,逐步成为我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种自然保护区域。各类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都是我市的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据法律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

  要按照以上四类功能区定位规范区域开发秩序,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和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标准。

  2.提升主城区,拓展次中心城。

  统筹协调城市空间布局、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香洲中心城区北往唐家湾拓展,南向南湾地区延伸,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大幅提升城市品质,形成高层次商务活动和生活服务的主城区。整合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城市功能和土地置换,改造老工业区、老城区,规划中心商务区和市级大型会议会展中心,建设特色商业街,提升商业服务集聚度。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园、文化教育、旅游休闲、体育等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生活服务功能。整治前山河形成一河两岸景观带,开发建设九洲岛、野狸岛和情侣北路构筑海岸风景长廊,营造城市景观新亮点。实施城市畅通工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增强城市交通疏导能力。充分利用珠海山水相间、陆岛相望的自然风貌,注重建筑物的科学化、艺术化,在体量、材质、色彩、屋顶造型等方面创造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形象,形成显山露水透绿的城市品位。金湾和斗门次中心城发展逐步相向靠拢,共同缔造珠海城市副中心。按照超前规划、从点到面、分段建设的原则,配合相应的产业发展,在西部沿海的临港、温泉、雷蛛组团,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的城市生活服务设施,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快唐家湾-淇澳组团、横琴-南湾组团的开发建设。

  3.优化产业布局。

  按功能明确、竞争有序、产业聚集的要求,打造东部沿海、中部沿江、西部沿海"三大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层次生产生活服务业;中部沿江经济带突出发展工业、科教文化、房地产和会展经济;西部沿海经济带大力发展港口经济,重点建设临港重化工业基地和区域性的现代物流中心。提升园区建设水平,突出抓好横琴开发和临港工业发展两大亮点。临港工业区要加快建设大港口,发展大工业,带动大物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横琴经济开发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保税区-珠澳跨境工业区重点发展中转贸易、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和服装、电子产品等出口加工制造业;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重点发展中转仓储、海岛旅游和海洋渔业;大学园区要重点推动产学研结合,建设成为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孵化输出的基地。

  4.创新城市管理。

  进一步突出城市规划的先导作用,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连续性,引导和优化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配置。编制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规划,完善分区规划,不断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面。树立"违反规划就是违法"的意识,依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建立健全重大规划项目的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审批、人大政协审议监督"四位一体"的决策机制,推行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项目公示制度,提高城市规划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和艺术质量,按实用、经济和美观营造城市景观,实现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相统一,创造舒适惬意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加大对违章建筑的治理力度。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构建专业管理相对集中、综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城市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市、区、镇(街道办)和社区的责权利,理顺财权事权,改进城管经费拨付机制,实现城市管理上水平,城市面貌有明显改观。完善行政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减少执法层次,加大监督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1.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2010年全市拥有80家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和省级达到30家以上,全市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发挥大学园区人力、教育、科技资源优势,努力把唐家湾地区打造成为现代化科教新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做强做大,高标准规划建设信息产业专区、生物技术产业专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清华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一批科技产业基地。加强科技服务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高校、科技园区和企业建立一批公共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形成以公共实验室为核心的公共研究开发平台、以提供检测条件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公共测试平台、以促进技术与资本相嫁接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风险投资机构发展。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应对国际技术壁垒,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与国外先进标准,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推进专利产业化、市场化。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到2010年政府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和科技总投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3%和5%以上。

  2.建设教育强市。

  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高等教育普及化、职业成人教育终身化,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合理配置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资源。2007年建成教育强市。2010年,全市所有镇建成教育强镇,逐步实现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师待遇和教学质量上的均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增加学位,扩大优质教育供给,2007年高中阶段优质学位达到80%以上,2010年全市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西部地区技工学校和一批重点专业及实践培训中心,力争有1-2所学校进入全省30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教育的行列。稳步扩展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建设好珠海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目标,进一步办好大学园区,力争把大学园区建设成为广东省重要的高等教育、产学研基地和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到2010年,全日制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0万人。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完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机制,建设学习型社会。优化教育投资结构,积极稳妥发展民办教育,将民办学校的招生计划、用地布局等列入教育发展规划。解决好外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加大对困难家庭子女教育的资助力度。完善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学(书)杂费减免、特困补助为主体的助学政策体系。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非营利性助学基金,设立各种奖学金。

  3.构筑人才高地。

  通过培养、引进和使用,造就一支素质高、结构优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为主体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素质人才培训教育体系,加快引进和培养重化工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金融、旅游、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高层次技术人才,依托大学园区聚集培养高素质人才。设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实施留学人才和高端人才聚集计划,建立引进高端人才绿色通道,实现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奖励办法,建立规范有序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全市人才总量"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8.5%,到2010年达到62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9万人。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为中心,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反哺作用,重点抓好强镇富民、安居乐业、生态文明、扶贫济困、固本强基等五项工程,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实施强镇富民工程。

  全力抓好镇村工业发展,以工业园区和中心镇为依托,大力招商引资,形成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鼓励发展具有特色的专业镇和专业市场,做好工业园区的第三产业配套,壮大镇村经济,积极创建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强镇。大胆创新招商方式,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成1-2个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探索对农业龙头企业担保、抵押信贷的新办法,进一步拓宽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化都市农业和精品农业。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农科成果的转化推广,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完善水利设施,提高围堤抗洪、抗台风大瀑潮等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积极开拓农民增收新途径,引导农民奔康致富。

  2.实施安居乐业工程。

  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构建城市支持农村、以城带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中心镇的建设,按城市居住区的标准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形成配套完整的生活服务中心,作为农业人口聚居地,为周边农业地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全市农村危房改造,重点抓好红旗、平沙、白藤农场职工的危房改造工作,确保居住安全。加强农村治安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切实解决征地农民转产转业问题,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形成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服务网络。以镇为主体抓好农民转业培训工作,到2010年完成6.5万农民的培训任务。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市、区、镇三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及其他社会事业的投入,完成薄弱卫生院的改造,解决农民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实际问题。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解决失地农民、渔民和农场职工医疗保障问题,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全面推进农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改变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状况,实施农村学校标准化工程。2006年秋季起全市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3.实施生态文明工程。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组织改路、改水、改房、改厕等工程,治理乱搭建、乱倒垃圾、乱排污水"三乱"行为,实现农村道路硬化、街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改善人居环境。2007年完成西区农村水改工程,使农民喝上干净水。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新风,破除陋习;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农民知法守法,远离黄、赌、毒,破除封建迷信;增强现代意识,摒弃落后观念,努力形成文明祥和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农村曲艺社、文艺宣传队的积极性,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学文化、学技术,大力弘扬"勤劳、自强、互助"的精神,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0年全市各镇的省级文化站达标率达到100%,村级文化室建室比例达到80%.

  4.实施扶贫济困工程。

  建立以政府为主、党员干部带头参加、全社会参与的扶贫帮困保障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贫困群众得到及时救助。突出帮扶重点,增强帮扶效果,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特困户重点帮扶;对暂时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或因病、因灾致贫的一般贫困户及时救助,并帮助其逐步摆脱贫困;对孤寡老人、贫困家庭在校就读子女要结对帮扶,解决实际困难。设立帮扶基金,采取财政拨一点、社会集一点、党员干部捐一点等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发挥职能部门的优势,采取"科技扶贫"、"知识扶贫"等方式,变"输血"为"造血",使帮扶对象尽早脱贫致富。

  5.实施固本强基工程。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村级干部的培训和后备干部的培养,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支持村民自治,大力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加快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农村。加快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安置机制,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积极推进平沙、红旗华侨农场和白藤农场的体制改革。

  (六)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改革创新是经济特区的生命线和灵魂,要大力弘扬经济特区敢闯敢试的精神,营造"特别能创新"的环境,在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勇于承担国家改革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进一步发挥全面深化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十一五"期间,要以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为重点,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

  1.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政府经济职能向宏观调控、统筹协调、规划引导、制度建设、政策研究和制定等方面转变,重点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水平。深化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逐步实现政府职能、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定化。深化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来规范审批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的自由裁量权,加强审批监督,积极发挥政策、规划引导作用,减少事前审批,强化后续监管。建立综合行政服务中心。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善审批方式,加快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以投资项目报建为重点建设网上政府服务大厅,实现运行程序规范化,提高行政效率。全面实施公务员法,健全公务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理顺市区镇行政管理体制。按照责权利统一原则,尽快完善高新区、临港工业区和横琴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管理体制,形成责任主体明确、权力界定清晰、办事方便快捷、利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发挥其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区镇发展经济自主权,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强化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投资的责任。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实行重大项目公示制、稽查制。加快推行政府行政性、公益性投资项目代理建设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比较完善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监督机制,依法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范围,明确各区、经济功能区、镇(街道办)的财政支出责任。建立完善政府财政综合预算管理体系,把非税收入纳入综合预算。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管理改革,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管理运行机制。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大对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和科技自主创新的投入。建立激励型财政体制和综合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系,加强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建设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对财政资金从征缴、入库到支出实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建立财政风险的防范机制,妥善处理历史遗留债务问题,积极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大力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法规体系和体制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程序,推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以及公示、听证等制度。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强化行政监督,健全纠错改正机制,完善行政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结构调整和产权多元化为主线,积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重组和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向重要能源、城市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优势的行业集中。积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推进城市管道燃气、供排水和公共交通等特许经营权改革,转变经营机制。调整优化产业、产权、资本和企业结构,着力打造3-5家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龙头国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管、考核评价、收入分配等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国有非经营性资产和国有资源性资产的监管体制和运作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到2010年,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调整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建立并协调运转。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继续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城市商业银行重组,配合有关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积极探索金融新业务,创造条件进行农业保险试点。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应对与化解风险的能力。支持金融业管理部门依法监督,努力维护珠海金融稳定。发展和壮大技术、产权、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继续构建统一规范的土地市场体系。发展和规范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加快改革行业协会现行双重管理体制,推进政社分开,发挥其行业自律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稀缺资源的价格形成和监督机制。加快建设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3.推进涉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

  进一步探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制,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科学规划新建医院布局,控制大型综合型医院建设规模,改善西部地区医疗条件。在合理确定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改制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坚持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通过增加政府经费投入、改善用房条件和引导就医流向等措施扶持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鼓励大型医院兴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科学划分职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指导、残疾人康复等服务,大型医院集中力量从事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症的救治。试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的双向配合、双向转诊制度。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调整医疗收费价格,完善医疗机构经济补偿机制、医疗器械和药品采购制度及药品价格管理机制,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完善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投入,制定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确保中小学正常教学经费需要,健全非义务教育阶段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多元筹资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改革办学体制,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大学园区办学水平。深化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要突出培养学生以职业为导向的基本素质。深化以教师人事制度为重点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中小学教师在校际、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建立和完善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全面实现镇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统一代发。

  推进社会保障、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完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制度,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继续推进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准入制度和约束监管机制,遏制不合理支出。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接轨。建立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实行政事、政企和管办分开,逐步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成企业。推进体育事业社会化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个人、企业投资和经营体育场所和体育用品业。

  4.建立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协调机制。

  建立全市改革创新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对改革创新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制定"十一五"改革规划。编制年度改革项目计划,每年要扎扎实实抓好几件有影响的重大改革。建立健全改革创新工作责任制,对列入规划和计划的全市重大改革项目进行总结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明确程序,规范操作,切实增强改革工作的透明度与社会公众参与度,高质量地推进改革创新,逐步将改革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要探索建立改革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后评估制度和督办检查机制,建立促进改革创新工作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切实推进改革创新。

  (七)进一步扩大开放。

  以完善体制、制度、政策环境为重点,探索对外开放新路子,率先形成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环境,提高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窗口"作用。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更好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1.以横琴开发为契机提高区域合作水平。

  高起点规划横琴的开发建设,积极探索合作开发模式和口岸管理体制,力争把横琴建设成为广东省扩大对外开放的试验区、粤港澳合作的示范区和促进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平台,实现服务泛珠三角、促进港澳繁荣稳定的功能目标。加快横琴口岸联检楼建设,提高通关能力。提高珠港澳的合作层次和水平,加强与港澳在产业发展、社会治安、环境保护方面的沟通协调,积极发展与港澳在基础设施、口岸管理、服务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把握CEPA实施和港珠澳大桥兴建带来的新机遇,加大对港澳服务业的招商力度,重点加强吸引港澳资本进入物流、商贸、中介等专业服务行业,全面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水平。加强珠澳合作,提高跨境工业区开发建设管理水平。努力学习借鉴港澳在城市管理、市场运作、法制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在产业布局、能源利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等方面加强协调。发挥我市的综合优势,主动加强与珠江口西岸城市的合作。

  2.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

  继续实施"外向带动"战略。要继续学习和借鉴有益的国际法律制度和通行规则,把改善投资环境的重点从主要依靠地缘和政策优势转向全面提供良好服务和制度保障上来。增强招商引资的紧迫感,树立追商争资的理念,坚持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并重。创新招商方式和机制,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目录的引导,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和园区招商,引进若干具有较强产业带动力的龙头项目,壮大现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适当放宽西部地区的项目准入门槛,增强吸引力。优化引资和投向结构,把吸收外资与促进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在巩固对港澳台地区招商引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大力吸引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跨国企业集团前来投资,鼓励其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采购配送中心。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切实做好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工作。进一步改善对现有外资企业的服务水平,鼓励外商增资扩产、做优做强。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3.4亿美元,年均增长15%.

  3.营造有利于国内资本发展壮大的环境。

  内源型经济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领域。要进一步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和社会舆论五大环境,把引进国内资本作为招商引资工作新的着力点,大力引进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实现国内资本引进的新突破。要把发展壮大国内资本与引进外资结合起来,通过引进龙头项目实现"以内带外"或"以外带内",拉长产业链,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优势,形成内外资本的集聚效应,形成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构建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投资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2010年引进内资注册资本21.1亿元,年均增长20%.

  4.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效益。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扩大出口规模和优化进出口结构并举,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优化进出口商品、外贸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实施进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增强出口带动能力;重视进口贸易,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发挥港口优势,建设区域性大宗进口货物集散中心。在扩大货物贸易的同时,积极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巩固提升加工贸易,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和承包工程,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

  继续改善对外贸易环境。深化通关制度改革,加快"大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优化口岸环境,重点提高港口货物通关的效率。完善旅检通道"自助式"通关系统,抓好拱北口岸客车通道"一站式"电子验放系统、港澳旅客自助查验系统的运用和推广工作,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推进口岸联检单位现有信息平台的联网,逐步实现口岸查验信息资源共享。继续做好出口退税工作,推进加工贸易企业与海关、外经贸部门联网监管,共建监管服务平台。完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强化外贸促进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贸易预警救济机制,增强企业反倾销、反补贴的应对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在行业管理与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企业应对各类国际贸易摩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倡导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1.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

  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的机制,大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普及节能节水技术,淘汰高耗能、高耗水产品、技术和工艺,鼓励企业进行节约资源技术改造。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大力节约用水。提高土地等重要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坚持依法管地、征地和用地,健全土地储备、开发、使用、管理机制,修编《珠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编制镇级土地利用规划,科学调控土地资源,盘活存量土地。严格控制供地条件,提高产业用地产出率,2010年单位陆域土地面积GDP超过7000万元/平方公里。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和评价指标体系。

  2.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其向产业化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回收利用率。以优化资源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十一五"期间,要初步构建企业、工业园、城市和社会等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框架,在现代农业、石化产业、能源产业等领域率先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到2010年全市创建3个以上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基地,树立样板工程,为建设循环型社会积累经验。

  3.建设生态珠海。

  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法规体系,强化生态环境优势。整合规划市域景观保护地带,切实保护山体植被,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突出抓好治污保洁和江河水整治两项重点工程,加快城市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抓好饮用水安全和前山河治理,扩建拱北污水处理厂,改造前山、拱北污水管网,建设西部地区污水处理工程。2010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加强企业脱硫工程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每亿元GDP控制在50吨以内,机动车尾气达标率达到90%以上。推广绿色农业,以安全食品生产为手段,建设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到2010年发展绿色生态养殖区5个。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加大环保和生态建设投入。不断完善环境保护考核制度,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巩固提高"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建设水平,创建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市空气质量每年好于或等于2级标准的天数大于355天,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环保投资占GDP比重达到3.5%.

  4.完善科学的人口调控机制。

  加强对人口的宏观管理,保持人口的适度增长,使人口总量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容量相适应,为建设适宜创业和人居的魅力城市营造一个规模适度、分布均衡、素质优良、年轻活力的人口环境。大力推进知识和技术移民,适度吸收投资移民,今后五年,人才移民应不低于迁入人口的40%.充分利用产业结构的政策调整来优化劳动力素质结构,用市场手段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形成人口随着产业转移的良性发展模式。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完善计划生育奖励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和服务工作。到2008年,全面进入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行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九)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紧紧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1.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加大对创建工作的投入,重点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建设、农村创建等薄弱环节入手,使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海纳百川、敢为天下先的特区文化,加强现代公民道德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开放创新、和睦相助、务实进取、文明向上的良好风气。要广泛发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创建文明城市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行动。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继续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平等就业,提高妇女社会参与程度。加强国防动员建设,继续争创国家和省"双拥模范城".

  2.

上一篇: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下一篇:印发《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